平型关一役,八路军迅速赢得山西民心,部队规模扩大数倍
战役档案
平型关大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沿平绥路西进的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
9月25日,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八路军115师在离平型关5公里处的乔沟一线设伏,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1000余人,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毛泽东认为,“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的敌后工作正式展开。平型关所在的灵丘县83岁的老民兵李世府说:“以前我们并不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之后,我们才认识了这支共产党的军队。”
背景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地区处于危险境地。蒋介石迫于形势,终于在8月18日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给了三个师的番号,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红军改编并设指挥部的命令。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改编命令。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山西灵丘、繁峙报道
乔沟,一个在山西省地图上找不到标志的地方。
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西20公里处,是一条长10公里、深20米、宽不到10米的峡谷,因形似深沟被当地人称为乔沟,这里曾是灵丘县城通往平型关、繁峙抵雁门关的必经之路。
6月30日,峡谷内蒿草长满路面,路两旁的刺槐和杨树在雨中轻摇,两侧山坡的黄土上点缀着绿色。在68年前的1937年9月25日,欲从乔沟进入平型关的1000多日军在此被八路军全部歼灭。
乔沟东北入口处小寨村83岁的李世府老人清楚地记得战斗前后的情景,他说,是这场战斗改变了当地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看法。“平型关战斗前,我们不知道有八路军,他们侦察地形时说是红军我们才给他们带路。”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李世府加入了民兵组织,支援八路军的敌后游击。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员高凤山副研究员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正式展开了敌后工作,有些地方开始游击工作,有些地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老将军回忆平型关大捷
比李世府年长6岁的王放伍老人是灵丘县东跑池村人,东跑池离小寨村约15公里,至今还没有通公路,通向村子的道路坑洼不平,路面铺着碎石子。
王放伍老人回忆,1937年农历8月,日军打到东跑池一线,喜欢吹唢呐、拉二胡的王放伍带上自己的二胡就跟乡亲们避难去了,避难的40多天每天都能听到“哐哐”的枪响。
“日军从1937年9月22日进攻团城口、东跑池一线,标志着平型关战役的正式开始。”高凤山副研究员说,这个时间概念目前在史学界已经没有争议。
高凤山说,平型关战役是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署的旨在阻止日军经平型关向雁门关进攻的战役,1937年9月22日开始,9月30日结束。而平型关大捷是这场战役中的一次战斗。
91岁的王秉璋将军曾任八路军115师作战科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7月6日,病塌上的王秉璋将军向记者回忆了平型关战斗的整个过程。
王秉璋说,为配合国民党部队对日作战,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中旬到达灵丘县大营镇,大约在9月20日左右,他与师长林彪一起去勘察地形,林彪命令王秉璋担任“运输司令”执行战斗保障任务。
9月23日,林彪与副师长聂荣臻召开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确定利用有利地形采取一翼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敌人。
24日晚上,部队在乔沟设伏,战士们冒雨进入阵地。
战斗在9月25日7时左右打响,当时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1000余人进入了伏击圈。685团在团长杨得志带领下打响了第一枪。根据事先部署,685团任务是“掐头”。
几乎在685团开战的同时,李天佑任团长的686团开始“斩腰”行动,该团部署在小寨西至土桥一段,这是敌人最集中的地段,属“腰条”部位。乔沟里的敌人又被686团切成了几块歼灭。
徐海东任旅长的344旅687团则埋伏在乔沟以东的小寨、西沟、蔡家峪一线进行“断尾”。
到下午3点左右,林彪在师指挥所听到了各团胜利的消息。
经过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共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
王秉璋透露了这样一个趣闻:平型关大捷后,国民党的艺术团体来到115师驻地慰问演出,9月26日,两名记者提出给林彪、聂荣臻拍一张战地照片,当时的作战科长王秉璋也一起被摄进了镜头。实际上,因为运输任务,他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这些照片流传很广,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战斗胜利后补拍的镜头。
八路军不再自称红军
灵丘县白崖台村87岁的张守富老人回忆,平型关战斗打响时,他正在从关沟到平型关的路上。
张守富回忆说,早晨七八点钟听到枪响之后就往回赶,到下午太阳有电线杆高的时候,枪声听不见了。
张守富说当时在远处还能见到八路军为抢占制高点老爷庙与日军进行的肉搏战,“鬼子强攻了七八次都没有攻上去,双方抢得很激烈。”
《军魂不倒———记邓克明将军在平型关大战中》是这样描写肉搏战的:“战士们用刺刀拼,用枪托砸,枪砸坏了就抱住敌人厮打,有的战士牺牲了,还紧紧掐住鬼子的喉咙。”
“八路军的战士跟以前的军队不一样。”张守富挥着右手连说了三次“不一样”。
他觉得“阎锡山的部队战斗力不强”。
而东跑池村的王放伍老人说起阎锡山的部队更形象:“与日军在西二瓦梁头打仗时,国民党军队被打下去了,再后来国民党军队在梁沟一带又反攻了。阎锡山的军队当时是打赢了就占领,打败了就跑,从来不敢跟鬼子拼刺刀。”
两下对比,老百姓对八路军的印象好了起来。但刚接触八路军时,当地农民还有些害怕。
“9月24日,八路军侦察兵来到我们村。”张守富说他当时见到“密探”(当地对侦察兵的称呼)还躲,他的印象中当兵的经常打、骂老百姓。
不过找他带路的“密探”这样跟他说:“你们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的红军、毛主席的军队,与你们都是一家人,要去打鬼子的。”
“说实话,在那个时候之前我是听说过红军,但是见到‘密探’之前,还没有真正接触过共产党的军队,八路军更是听都没听过。”
平型关大捷后,张守富觉得这是支勇猛的军队,他帮军队打扫战场时,当兵的还让他们吃了黑豆饭,送伤员到东草场医疗点时,部队也让他们在那里吃饭,这跟以前阎锡山的军队都是不一样的。
打过仗后,白崖台就一直有八路军活动,直到日军投降。
张守富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都不用再说自己是红军才跟老百姓打交道了,老百姓也给八路军送茶送水,还帮他们缝补衣服。
高凤在其《古关民族魂》一书中写道,10月初,115师经灵丘南部山区下关、阜平到达五台县时,县城张灯结彩,欢迎从前线凯旋的八路军。
书里写道:在五台县,本来八路军不想进城而驻在城外,但各界群众硬是搭好凯旋门让八路军从城里走一圈,当115师首长们骑着缴获日军的高头大马在街上通过的时候,街道两旁聚满了欢迎的群众。
由于八路军115师主力驻在五台县城休整,县城人口骤然增加,物资紧张,但一般店铺卖货却分两种价格,对八路军实行优惠价。
配合作战的民兵队伍
在平型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抗日民歌“槐树开花碎纷纷,当兵要当八路军,有吃有穿最光荣,半夜叫门不开门,不知道是八路军还是日本人,八路军来了烧开水,日本人来了埋地雷……”
白崖台村87岁的张守富就是在八路军开展敌后工作时成为民兵的。
作为爆破组长,张守富与当地民兵巧妙地运用地雷战,破坏敌人的运输线,炸毁日军汽车。
农民家里的铡草刀也被民兵们收集起来,派上了用场。
张守富回忆说,当时大家把铡草刀的刀刃朝上埋在地面,上面用乱草伪装好,日军军车经过时轮胎就会被割破,落单的日军也往往难逃被消灭的下场。
小寨村83岁的李世府当时也是民兵组织的成员,他给八路军送情报、埋地雷、破坏日军电话线。
李世府回忆,当时情报一般都送到白崖台村的接头人那里,内容是日军的活动情况,是否出发,有多少人出发等。每个村里都有相对固定的接头人,大家都用假名字,口口相传,日军很难查清楚到底是些什么人在给八路军送情报。
一天下午,李世府往南坡头送情报时,看到日军在后面来了,他赶紧爬山走近道抢时间将情报送给了八路军,但在回去的路上被日军截住搜身。
李世府挥挥手中的柴刀说是砍柴的,鬼子在他身上来回摸了几遍后放他走了。
“走回来的时候,我的身上都冒冷汗,要是被看出破绽那可就没命了。”
李世府说,八路军还给他们这些民兵三颗手榴弹,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无法送情报就拉响手榴弹作为信号。
八路军在灵丘地区的敌后工作深入群众当中。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就一直是共产党的根据地,其他力量再也没有踏进灵丘。
当兵要当八路军
其实,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和日军最早交战的是杨成武任团长的115师独立团。独立团9月24日下午就到了山西灵丘与河北涞源交界的腰站村,在此切断从涞源和广灵两个方向到灵丘的公路线,阻击从两个方面来的援敌,当天下午,独立团就击败了一支日军,保证了平型关一战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高凤山副研究员介绍,平型关大捷之后,独立团撤至灵丘县太白山上休整,朱德、彭德怀指示独立团:“恒山山脉必成为敌军夺取晋察冀三省之战略中枢,独立团应继续向灵丘、浑源、广灵、蔚县、易县等地挺进,收编散兵、散枪,放手发动群众,普遍地、有计划地组织游击队、不断壮大抗日力量。”
到1937年10月下旬,独立团在地方先后成立了中共晋东北特委和各县县委、抗日民族政府,还在灵丘上寨成立五县(灵丘、浑源、广灵、蔚县、易县)行政委员会,帮助各县建立起游击队、县大队等地方抗日武装。
有了平型关大捷的威名,独立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杨成武还和当地的爱国士绅交朋友,争取他们对抗日的支持,在灵丘县仅半个月就收集到步枪500余支、子弹10多万发。
广大青年踊跃参军,部队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0月下旬,独立团就由出征时的1700余人发展到7000余人。
白崖台村现年77岁的曾世银也是在平型关战斗后加入八路军的。
1937年9月24日晚,白崖台村有些农户看到八路军进入村子就拖家带口跑出村子避难了。
曾世银和父母留在了村里,他看到这支部队确实跟以前到过村子的军队有很大的不一样,战士不进老百姓家,就在外面住宿,既不打人也不骂人。
平型关大捷后,曾世银还发现了这支部队另外一些优点。
白崖台村后面有座小石桥很久没有人修过了,部队来了就组织人手将石桥修好。
村里还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建了一所学校,“当时和我差不多大的娃有不少在里面学会了识字”。
大家对八路军越来越有好感,村里有十多个年轻人加入了八路军。
1940年秋天,12岁的曾世银和一个同岁的伙伴被村里的干部送到区里,区里将他们送到县里,再送到八路军县大队。
两个小孩步行了5天,走到石家庄,在那里穿上了八路军军装。
而平型关的胜利对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时任115师686团组织处股长的欧阳文说:“平型关一战我们八路军115师一下就打出名气了,战后我们到晋南招兵。我们团的招兵处和国民党的紧挨着,他们那边根本没人去,我们用了一个星期就招了3000多人。”
115师作战科长王秉璋1938年到山东湖西地区建立根据地,当地群众对他们非常配合,因为“这个部队就是打平型关的部队,战士都是老八路。”
王秉璋说,有了“平型关老八路”这个光环,根据地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顺利。
王秉璋说,有个雨夜,在民兵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八路军一晚上就攻下了100多个碉堡。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在讲演中再次肯定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特别提醒:下周一请继续关注“抗战北京纪事”和“华夏烽烟”)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捷”,共找到
256,67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