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7月10日电通讯:锻造“空中铁拳”——空军航空兵某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建设纪实
飞机穿过秦岭上空的淡淡云雾,徐徐降落在关中的空军某机场。吸引记者目光的,是机场上整齐列阵的新型轰炸机。
空军航空兵某师政委陈洪根指着滑行道上一架振翼欲飞的银色战机,自信地说:“只要一声令下,我们可随时起飞作战!”
这个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曾出色地完成国土防空、开辟北京至拉萨航线、首次航测珠穆朗玛峰、首次空投空爆原子弹等任务。新时期,他们以“打得赢、不变质”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先后创下某型轰炸机“机群最大重量起飞”等15项新纪录,填补了空军轰炸机部队20余项训练空白,研练形成的多套战法在空军部队推广,多次被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瞄准目标谋打赢
几年前,这个师陆续装备了我国最新型轰炸机,加载了新的武器火控系统、指挥仪等多种新设备。然而,装备更新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训练方法却没能及时跟上,训练中出现了偏航、炸不准等问题。在空军组织的战法对抗演练中,这个师走了“麦城”。
面对训练场上的“败仗”,师党委意识到,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更新观念,以战斗力标准来抓部队建设。师党委确立了从难从严、高标准、高质量提升部队打赢能力的新思路。
师党委“一班人”带头学习高科技知识,带动部队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练新战法”的高潮,开展“我与信息化建设”大讨论。他们投资数百万元,建成了集指挥自动化网、政治工作网、飞行保障局域网为一体的学习训练网络,建成了两个网络教育中心,用网络把飞行、机务、航材、油料、军械等单位和部门联通起来,提高了训练信息化含量。
空中飞行4000余小时、地面指挥400余场次、两次荣立二等功的师长刘敬权深知,现代高技术作战容不得任何失误!他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持高难课目飞在前,急难险重任务抢在先。
一个星月无辉的黑夜,10余架轰炸机低沉轰鸣着穿过夜空,直奔千里之外的海上目标。无线电静默,避开有利航线,绕过“敌人”雷达探测,机群突然出现在目标海域并对目标实施精确轰炸,命中率达到100%。夜间大机群突击轰炸演练的成功,标志着这个师轰炸机夜间突击突防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平时只有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刘敬权和其他党委成员从各种专业特点和规律出发,从难从严制订飞行安全措施。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夜间、黄昏、拂晓和最低气象条件下低空、超低空、干扰反干扰等高难课目训练,使“长空铁拳”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所有担负作战任务的机组都能在低气象条件下遂行战斗任务。
尊重官兵求创新
为广大官兵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成为这个师抢占人才建设高地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士官在这个师的比重已占到37%,在飞行团机务大队中,士官人数超过了一半。这个师敢于给士官交任务、压担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级士官周俊忠是某场站导航连着陆引导雷达站站长,他不但申报了国家专利,还成为空军雷达专业评审委员唯一的士官委员。一次,他在雷达顶部用手摇方法对天线的方位角度进行调整,操作室的战士误开雷达,天线突然摆动,把周俊忠从雷达顶部扫了下来。摔倒在地的他开始寻思:“这天线的转向装置太死板了,要是能自动旋转,我就不会摔下来了。”
周俊忠经过数百次反复实验,研制成功地面导航雷达自动转向装置。操纵员只需在主机室轻点按钮,雷达天线就可以准确转向任一角度。这一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空军着陆雷达装备的一项空白。
一切资源向提高战斗力聚集
师党委“一班人”认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促进战斗力增长最大化。
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时空资源”,科学安排,提高场次利用率、飞机出动率、人员出勤率,提高训练效益。
目前,全师每个飞行日的训练时间由平均30小时提高到50小时以上,他们还创下了一个场次累计飞行127小时的纪录。他们还把海训、跨区长途机动、夜间最低气象条件下作战、超低空编队突防、标志灯着陆等高难课目作为训练重点,战术训练比例从原来的60%提高到现在的86%。
这个师还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针对性训练力度,新开辟多条航线,进行大机群编队、已知条件下模拟攻击、未知条件下模拟攻击等训练内容,掌握了新机攻击动作要领及攻击程序,大大提高了部队整建制应急出动速度。(孙茂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轰炸机”,共找到
1,051,44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