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纪念碑海内外征碑文
本报与大东区联手征集的碑文内容将再现北大营士兵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历史一幕,征集的最后期限为7月22日24点
本报讯 记者王晓倩 李振村报道 7月7日,本报与大东区委区政府联手将在北大营地区树立抗战第一枪纪念碑的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为使纪念碑能够于9月3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之前顺利落成,继7月6日召开专家研讨会研讨具体事项后(详见本报7月7日报道),本报与大东区委区政府昨日做出决定,从即日起,面向海内外征集碑文。
碑文征集的最后期限为7月22日24点。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碑文的内容应着力再现北大营士兵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历史一幕,字数应在500字到1000字之间。
最终经有关专家确定的碑文作者,本报将邀请其来沈阳参加纪念碑落成仪式,并邀请著名书法家撰写碑文,并将作者的名字落在纪念碑的碑文末尾。
此次碑文征集活动得到了国内著名网站搜狐的鼎立支持,本报将联手搜狐网站,在其新闻中心主页设置碑文征集活动的启事专栏。
海内外读者可通过来信、邮件等方式参加碑文征集活动。
来信请寄: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339号辽沈晚报新闻特刊部收 邮编为110014
邮件地址为:lswb@vip.sohu.com
网站支持为:搜狐网
新闻解密
为什么北大营的枪声是中国抗战的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残历碑”上的一段文字。过去人们将“卢沟桥上的枪声”称为中国抗战打响的第一枪。而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证实,在“七·七事变”前的“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人和民众,已经开始了誓死抵抗。
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邢安臣告诉记者,“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北大营的中国驻军达到1.2万人,是守卫沈阳城的主要军事力量。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以猛烈的炮火为掩护,攻打东北军驻守的北大营。当时北大营中的指挥官都不在,面对从西、南、北三面逼近营垣的日军,国难当头,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不顾上面的“不抵抗”禁令,砸开被封锁的军火库,拿起武器弹药,自发对入侵的日军进行顽强回击,打响了中国军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在这场悲壮的反抗战斗中,面对装备精良、凶狠残暴的日军,第七旅的爱国官兵置生死于度外,奋勇战斗,伤亡近300人,打死日军4人,打伤20余人。
相关新闻
纪念碑的基调
关于纪念碑的基调,专家们就北大营打响了民族抗日第一枪的结论达成了共识。专家们的意见有两种:一种认为应该主要体现屈辱的历史,因为“九。一八”事变是“不抵抗命令”下的惨剧,北大营的枪声是被迫自卫突围战。
另一种意见则强调要突出群体抵抗形象,最好在纪念碑上刻出北大营一战伤亡者的数字,浮雕要反映当时“不抵抗下的抵抗”,北大营的枪声是抵抗的枪声。
纪念碑的设计原则
专家们认为,从最近的史学界研究显示,当年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虽然接到了上级“不抵抗”的命令,但在这种不抵抗的军令下,还是有很多守军奋勇反抗。
当时620团的士兵就自发进了自卫性的反抗,而621/620团撤退时,619团以武力进行掩护。从事后的资料表明,当夜东北军守卫共打死日军4人,打伤21人,这一切都是东北军奋勇抵抗的事实。这种不抵抗指令下的抵抗更为难能可贵。
随着城市的变迁,北大营的旧址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在那个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地方,如今已经看不到任何文物。没有了直观的记忆,很多后来人、年轻人的记忆中,北大营也成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记忆。因此,北大营如果要立纪念碑,就一定要能够体现北大营的特色,让它代替消失的北大营。
纪念碑要再现历史,所以它要庄严、它要肃穆、它要再现那段历史、它更要唤醒国人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纪念碑应承载更多的民族情感,反映东北沦陷人民的哀伤和军民奋勇抗战的英勇事实。
同时,“九。一八”事变日军炮轰北大营代表的是东北沦陷的开始,自此以后东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九。一八”事变代表的仍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因此这座碑不仅要反映反抗,更要如实再现日军侵华的罪行。
纪念碑碑文的撰写原则
一个完整的纪念碑,需要一篇内容贴切、真实、感人的碑文作注解。
北大营抗战第一枪纪念碑的碑文不能像历史教课书一样干燥,除了要有史实,更要有感情。要通过富有感情的、史实性强的语言来还原历史,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
至于碑文的具体描写方法,可以截取一个群体的抵抗形象,通过局部还原的方法给人民一个回忆的空间,让市民能够通过这段碑文来和这段历史交流。
纪念碑的选址
专家们提出了几个意见,有的认为应该建在当年首先被日寇占领的营房,有的认为还是建在打响反抗第一枪的营房区,有的认为还是建在日寇发射的第一颗炮弹的弹落点为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纪念碑”,共找到
568,77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