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各剧种(尤其是京戏)中,有一类特别的人物:“角儿”。什么是“角儿”呢?他们是戏班中的主要演员,旧时所谓头牌演员,一个戏班也只能有一两位。如果是两位,可以叫“并挂”,虽属同一级别,也分先后。后边的一定得听前边那位的意见。在京戏的早期,戏班中头牌演员只管唱戏,唱头牌的戏,拿头牌的钱。另有老板负责戏班整体的经济,或赔或赚都是他的事,演员只看自己处在什么级别上,什么级别就挣什么级别的钱。等到1922年梅兰芳成立了自己的戏班“承华社”,头牌演员与班主在这里就合二为一了。这倒也不错,梅兰芳一身兼二任,戏班整个为他个人负责,每排演新戏,自然都以梅兰芳为主角。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遇到那些艺术号召力不强、同时又缺乏管理才能的演员,就别做“主演兼老板”的梦了,能够在实力强的戏班当中谋到一个小小位置,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当“角儿”的人需要什么特殊的素质?脑子要灵,甚至要有一点“妖魔”化。戏班中有点风吹草动,他稳稳当当坐在自己家里,就能一清二楚。他首先要懂得人,要会驾驭人。他更要懂得自己,知道自己在整个梨园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以及如何调动全班力量为逐步实现“自己的明天”而努力。在经济分配上,他依然非常明白,什么演员能演什么角色,以及他应该挣多少钱,这也同样“一是一,二是二”。他找辅助自己的演员,都是丑话说前边———把“演什么角色,挣多少钱”都写在合同里。他愿意,就签;不愿意,就走人。今天你走了,我再找别人;你明天如果还想来,那就得看戏班里还有没有位置了。如果那位置已给了别人,便抱抱拳,抱歉了;如果还有,欢迎你回来,但价钱要往下压一压,算是对你昨天态度的惩戒。当然,这一切不必由“角儿”亲自来做,他手下自有一批能干的人替他操作,但遇到大问题,还是需要“角儿”本人拍板的。
“角儿”真是说不清的一种存在。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太容易用一句话说清楚。第一,他必须天赋条件极好,在台上有极大的号召力;第二,他必须极聪明极果断,非常能调动整个戏班的各种力量。经过他操纵的重新组合,会爆发出空前的效能。有他统领着整个戏班,内部秩序分明,外部营业挣钱。演员们各挣各的钱,余下的就都归“角儿”一个人了。“角儿”与他戏班中的其他人,往往是亲戚或师兄弟。但如今的“角儿”是绝对的统帅,公私一定要分明,这样就能赚大钱,同时威望也越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废除了“角儿”制度,普通演员敢与昔日之“角儿”面对面论是非了。他们问“角儿”:我们大家在一个台上唱戏,为什么我们只能拿走一点点,而你大部分都掠夺了?有一个问题你必须回答:究竟是谁养活了谁?是我们大家养活了你一个人,还是你一个人养活了我们大家?当时,那失去威风的“角儿”木讷地站在对面,很久没能说出话来。
经过了半世纪,“角儿”这个词语又重新回到梨园,甚至是整个的文艺界。人们嘻嘻哈哈称呼那些大牌明星是“角儿”,而根本不管从前这个词语背后的真正内涵。但在新时期中诸多戏班之中,确实又或多或少恢复了昔日“角儿”的做法,其中是耶非耶,一语就难以说清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13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