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甘肃频道
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论坛交流材料
金昌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金昌市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丁山
金昌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着一个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金昌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主要特征
金昌市和其他一些资源型城市一样,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重工业化特征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受资源导向型为主的发展战略影响,金昌已形成了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初级产品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以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左右,工业增长的80%来源于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工业,并呈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工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严重的不合理,轻工业发展滞后,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左右,而轻工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其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5%左右,呈现典型的重工业化特征。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建市至今,我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顺序呈现“二三一”型,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尤其是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很大,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始终徘徊在18%左右,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非公经济规模较小。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8%左右,非公经济仅占22%左右。尤其是近年来,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达80%—86%,除集体企业以外的32家非公企业增加值仅占4-5%,这种以国有经济占主导的结构,限制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不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四是省属规模以上企业实力较强,地方工业规模偏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尽管中央及省属工业企业只有8家,但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工业增加值则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以上,实现的利税远远大于地方工业企业实现的利税,特别是金川集团公司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销率高,全市财政收入的60—70%,来源于金川集团公司。地方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产销衔接差,整体处于扭亏状态,虽然企业数由2000年的41家增加到2003年的53家,是中央及省属企业数的5—6倍,但其工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到30%,工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到26%,显示出强烈的二元工业经济结构。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目前,我市农村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深度不够,转化和增值率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城市化率近5年基本保持在47%左右,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困难。同时,金昌建市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531元增加到2003年的5585元,扩大了10.5倍。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孕育着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二、金昌市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目前,金昌矿业城市转型和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工业基础雄厚。金昌以资源立市,工业兴市,近年来,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己形成有色冶金、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和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建成了金川、河西堡和永昌三大工业区,发展了金川集团公司、镍都实业公司、金泥集团公司、金化集团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这对金昌经济转型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方面,铜镍矿规模巨大,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已探明镍储量553.1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82.4%;铜储量350万吨,占全省铜储量的80%,在全国仅次于江西德兴铜矿。还有诸如萤石、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花岗岩、岩棉铸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相当丰富;能源资源方面,己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近8000万吨,位于市区以北70KM的西大窑—红沙岗煤田,初步估算地质储量为9.48亿吨,发源于祁连山北坡的东西两大河的水力资源,能源蕴藏量10万千瓦,可装机容量3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20—30%。充足的太阳能辐射能量可供全年利用,生物质能也相当丰富。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三是科技优势突出。金昌作为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和甘肃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在有色金属、化工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相对比较明显,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水平较高的采选冶技术工人,加之近年来我市先后与首都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及人才培训协议,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发展环境相对优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金昌发展接续产业,推进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内矿业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以及正在振兴改造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都为金昌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加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省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并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优惠措施给予支持,这为金昌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强城市软硬环境建设,也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就制约因素而言,金昌市的经济转型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的,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水资源匮乏。金昌是全国108个缺水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全市每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为7.17亿m3,但可利用的水量为5.37亿m3,目前全市水资源缺口达1.8亿m3,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缺水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环境恶劣。由于地处沙漠边缘,植被稀少、草场退化和沙化严重,我市长年面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等不良的自然环境。加之工业发展带来的尾矿固体废物堆积和“三废”排放造成的严重污染,致使我市发展环境脆弱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三是人才资源缺乏。全市每万人科技人员数(178人)虽居全省第二位,但整体素质不高,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大型企业和地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实用人才少,技术人员仅占农村从业人员的0.19%,人才储量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四是体制性障碍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市与企业关系不顺,改革不到位,企业改革问题突出,大企业的主副分离及企业办社会、办教育的剥离进展缓慢;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债务压力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规范、管理模式僵化、机制创新力度不够等。
三、金昌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实现金昌城市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人才兴城,推进矿产业与接续产业同步、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壮大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等接续产业和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地企合作走全方位、持续双赢发展之路,推进三次产业、各项社会事业和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把金昌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文明、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二)原则
推进城市转型,实现金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一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认真研究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全面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长远规划经济转型的奋斗目标,立足市情,统筹兼顾,坚定目标,分步实施,保障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三是注重长远、和谐共处的原则。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兼顾长远和眼前利益。既要对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努力寻找矿山规模经济效益与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之间科学的结合点,适当控制开采强度,又要瞄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从国际上低价进口资源品(原材料)。同时,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调整结构、多元发展的原则。充分把握矿业城市产业接替的基本形势和规律,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需求,适时、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促进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五是市场导向、开放促动的原则。努力实现从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市场导向型战略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发展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同时,要努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加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外部资金、人才参与金昌经济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城乡互促、区域融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突出以城带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添动力;又要强化农村对城市的基础和互补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提供要素、生态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撑,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主要目标
1、定性目标:“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进经济转型,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一二三产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届时,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接续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基本完善配套,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工业化和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 2、定量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地方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50亿元(按2004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预期为14%—16%;人均GDP预期达到28000元左右。
——经济结构目标。三次产业布局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从量到质的优化,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9.9∶71.7∶18.4调整为10∶61∶29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左右;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接续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左右;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30%以上。
——经济效益目标。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9—1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市场需求目标。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5—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5%,社会总消费的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外向型经济比重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增强。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目标。城乡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的状况得到扭转,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0元,年均增长6.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6.9%。农村、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8.5%,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城市化发展目标。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60%左右。
——人口与就业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在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基本建立初级卫生医疗保健制度;力争使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的参保面扩大到所有从业人员;城乡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明显增加;广播电视普及率达到98%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好转。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城市功能区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5.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5.5%;沙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减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四、对策措施
(一)加快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构建现代化城市框架体系
紧紧围绕把金昌建成河西区域特色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突出把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强、形象做美、品牌做优,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切实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三水齐抓,突出节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建立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全方位节水的新机制,千方百计把有限的水资源管好、用好、保护好,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一方面,要实施节水工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下功夫抓好农村饮水工程、病险水库加固、灌区配套改造、节水示范等重点水利工程和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等城市节水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扩大社会节水,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大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力度,推进以水价为重点的各项水利改革,探索科学节水、依法治水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实行全社会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再一方面,要注重生产节水,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型高科技农业以及采用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积极争取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解决我市乃至整个石洋河流域的缺水问题。二是以建设戈壁绿洲为目标,切实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以绿化和三废治理为重点,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着力实施“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营造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加强对北部沙区280多万亩荒漠植被进行全范围的禁采禁牧禁垦封护,切实保持和恢复荒漠植被;进一步抓好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促使全市排污企业全面实现达标排放,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SO2高浓度污染和废水的综合治理及其循环利用问题,力争尽早甩掉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帽子,支持发展环保型产业,严禁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金昌,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三是以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为目标,切实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和培育、发展道路运输市场为重点,以公路建设和运输站场建设项目为依托,实现全市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向完全适应型和适当超前型转化。公路建设以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为目标,在搞好现有主干道路改造升级、提高公路等级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金永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永民公路、金民公路、金山公路和河清公路的改造与建设,加快金昌市物流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抓好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增大公路密度,增强通行能力,争取2010年实现村村通等级以上油路,逐步建设和完善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连接乡村、东西贯通、南北相连、布局合理、高速运行的公路交通网络。同时,争取建设铁路运输专线;联合内蒙阿右旗,依托发展工业、旅游及扶持少数民族的优势,争取建设金昌支线机场,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努力改变金昌交通现状。四是以建设“数字金昌”为目标,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扩展数据通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宽带传输网、政府办公业务专用网和公共服务网;努力扩展智能网,促进各智能网业务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逐步实现电信网、电视 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覆盖面宽、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好的信息化网络框架,加速全社会资源共享,逐步完善信息化服务功能,促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和企业信息平台,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五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为目标,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规划权上收要收到位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城市,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按照“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高效能经营城市,着力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抓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街景设置特别是城市个性塑造,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形成一个区域一个特色的开放式的现代文明城市发展格局;按照管理权限下放要放到底的要求,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以净化城市空间、畅通交通、治理脏乱差和噪音污染防治等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六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快小城镇发展。围绕“三点一线”经济共振带的开发,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永昌、河西堡等小城市为基础,以完善功能、壮大规模、增加辐射力为方向,坚持把小城镇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扩大重点镇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规模,不断提高建设和管理质量。力争到2010年,使重点区域的重点小城镇发展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金川区实现整体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协调统一、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新格局。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多元化布局
1、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要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效益,重塑优势”的思路,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煤电汽镍一体化发展,无机化工产业链条延伸,新材料产业成长良好,配套产业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做强支柱产业。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强化措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做强做大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做优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二是做大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建立完善院地院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培育镍铜钴及贵金属粉体材料、镍钴二次电池材料、镍铜钴新型复合材料、稀贵金属加工、镍钴盐类产品、无机化工新材料产品等产业,逐步将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成设施完善、信息畅通、技术密集、环境优美、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智能化园区。三是做精工业园区。以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昌东西合作示范区、河西堡工业聚集区为基础,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坚持项目入园,促使同类产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产业群。特别要围绕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扶持发展万方新材料园、纳米科技园、金川绿色建材园等特色园区,不断提高工业的集约化水平。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一特两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一特两化”进程,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信息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着重要实施好“四个计划”:第一,绿色富农增收计划。继续培育发展啤酒原料产业、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优质肉羊和饲草产业等特色产业。特别要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加快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运、营销服务业,尤其是要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啤酒麦芽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饲草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优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带动周边地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第二,星火产业带计划。按照省上建设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的部署要求,围绕实施农业“一特两化”,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院地合作,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重点实施高原无公害蔬菜、新品种引进开发、牛羊胚胎移殖等一大批农业星火科技项目,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市级农产品监测中心,县(区)农产品监测站和农贸市场及农产品产区速测点,实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围绕农业的各个环节,制订各类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并引导农户组织生产,发展壮大优质胡萝卜、西芹、花椰菜等绿色产品种植示范区,切实建设好啤酒大麦、金鳟鱼、优质肉羊、美国红辣椒、鲜食葡萄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着力培育地方绿色品牌。第四,农村信息工程计划。以农村“家家e”信息工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省、市、县(区)的信息平台设施,健全完善乡(镇)、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站和信息服务工作考核奖励机制,不断扩大农村信息网络覆盖面,切实加强农村信息的采集发放,提高信息资源的实用性,下功夫解决好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加速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化进程。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农业科技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和特色产业实际,发挥大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好10万农民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造新的增长格局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从我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出发,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来抓。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融合发展”的原则,将我市旅游业开发纳入全省及至整个西部地区旅游风情带的开发建设,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和专项旅游的策划工作,积极培育旅游市场和旅游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着力打造镍都工业旅游、古罗马兵团遗址旅游、西路军史迹红色旅游、沙漠探险旅游“四个特色旅游品牌”,带动自然风情、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业的规模和水平,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二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以现代物流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通讯和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依托兰新铁路线,加快建设河西堡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集购物、餐饮、便民服务、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比较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4、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用足用活政策。把国家及省、市、县出台的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在税费、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彻底清除一切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二是建立健全调控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非公经济在技术、管理、信息、营销、法律、会计、规划、策划等方面的服务力度;不断改进信贷服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扩大发展空间。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积极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建设,将非公经济的发展融入主导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发展一批以镍铜钴及稀贵金属、无机化工深加工最终产品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集群和一批围绕新型行业进行产品开发生产的非公有制企业集群以及一批围绕农业特色产业进行精深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集群,提升非公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三)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产权多元化。加速优化资本结构工作进程,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公司、金化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政策性退出,努力创造条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壮大主业,搞活辅业。运用市场方式,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规范上市、多元合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调整重组等多种形式,加快金泥集团、河西堡铁厂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经营者的选用、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2、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年降低农业税率,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提前取消农业税,达到全市最终取消农业税的目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依法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手段,来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同时,要积极推进其它配套改革,重点强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委派、“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商品等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有效形式。
(四)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各项政策,牢固树立“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服务意识,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民间机构及个人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企业、金融界、商会的联系和协作,多渠道开展投资洽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加大生产加工型、外向型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的引进力度,杜绝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人才、技术和“大、高、外”项目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抓住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加大对我国投资的难得机遇,把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商社、上市公司的合资合作作为重点,争取使金昌重点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利用外资上取得大的进展。另一方面,要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推进金昌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境内外招商,加快金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金昌外向型经济示范区和技术创新基地。 2、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和国家进出口政策,坚持科技兴贸,积极扩大出口,大力培育地方特色出口商品基地和名牌产品,增加工业企业自营出口比重,不断优化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力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巩固和扩大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出口产品,提高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金昌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已有的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搞好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拓展金昌经济外向发展的空间。
(五)加快推进科教兴市,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
1、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配套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尽快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推动科技产业化。把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资源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把发展高新技术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支柱产业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技术升级,促进金昌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准普遍提高,促进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升级和传统产品换代。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充分发挥有合作关系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新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孵化中心。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同时,要创新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机制,重点组织实施好“5218”创新人才开发计划。 2、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要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不断完善多元化办学体系,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二要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就业。三要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其它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依法加强土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使重点地区、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六)注重抓好项目工作,不断夯实发展后劲
切实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立足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基本市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发展步伐。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和项目储备,提高项目成活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所、院校及相关咨询机构的协作,精心谋划和筛选一批符合我市实际和国家政策导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基础性和后续性项目。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工作新机制,确保持续建设一批产业化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做到“两个不上”,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上,重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不上。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提高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四是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入支持,切实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将金昌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规划地区和“省级经济转型特区”予以扶持,加大在新材料开发、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国债资金支持力度和项目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从金昌市上缴中央和省级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留给金昌,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转型基金;及早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或矿产资源补偿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转型基金,从而有效推进金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争取省上帮助,投资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即把“引大济西”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金昌乃至石羊河流域的用水矛盾。
(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注重强化三个方面: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服务第一”的思想,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分开,下功夫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能够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职能交还市场,把能够由中介组织解决的事务转给中介组织,把企业自主范围内的事情,全部交给企业,建设文明诚信社会。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为群众服务、各级机关为基层服务、公务人员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二要建设效率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全面推行政务分开,搞好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入基层抓落实上,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虚假漂浮和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应酬,做到工作下沉,真正深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环节上去,切实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三要建设法制型政府,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提高公务人员依法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一作者简介]张丁山,男,1969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MBA研修班,多年来一直从事文秘和研究工作,起草党政机关重要文件报告多篇,参与完成《金昌市农业一特两化问题研究》等重大软课题,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现任金昌市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制作单位:新华网甘肃频道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金昌”,共找到
35,25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