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7月18日电 记者范迎春 曹国厂
记者近日在农村采访时发现,农村丧葬的攀比性消费导致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纯收入,葬礼消费和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的一个沉重负担,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河北藁城市一位71岁的农村老人张某不久前去世后,他的4个生活拮据的儿子集资为他操办了一个体面的丧事,除去买棺材、火化、搭灵棚外,加上请戏和放电影、摆筵席等,总共花销4410元。同时,张家办丧事,收取了亲友和村民送的7970元礼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这样“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在当地非常普遍,有的农户甚至变卖耕牛和生产工具操办丧事。
农村丧葬大操大办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一部分农民为了显示自家的“实力”,不惜多花钱以求体面;二是相互攀比,不少农民认为“你家办事办得体面,我也不能办得比你差”,否则就会认为“低人一等”;三是通过这种方式回收以前的“人情债”;四是对新风尚的宣传推行力度不够,使不良习俗有生存的空间。
广大农民目前还并不富裕,大多数家庭仅仅处于温饱生活状态。丧事大操大办,一方面徒然加重了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直接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浪费。事实上,对待老人,最重要的是在生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生活得舒心,而不在于死后享受什么样的“礼遇”。
提倡厚养薄葬的新风尚,首要在于摈弃落后观念和陈旧意识,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行政手段,引导农村婚丧嫁娶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自觉担当起抵制大操大办、引领新风尚的责任,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通过制订和执行村规民约,制止丧事大操大办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