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解慧琪认为入选在意料之中,但担心无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四川大学
“嘿嘿,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去玩,游泳、打球、唱歌……随你挑,我样样都精通哦。”尽管31岁就成了博导,解慧琪却半点也没有“学究”气息,说起话来风风火火,活像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小女生。作为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这位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身上洋溢着阳光般的活力。学校研究生院的一位负责人说:“解慧琪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博导!”
“我是地道的本土产品”
“1991年我从西安考入华西医大以后,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在这里读完的,2003年又在这里被评为副教授,我是地道的‘本土产品’。”初和解慧琪接触,最初的感觉就是“利落”:说话快捷,走路轻捷,办事干练……同时还伴
随着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很难看出来,这样一个活泼、娇俏的女博导,长期从事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及应用的科研工作,并且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着国家863计划中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青年科技基金1项。她主研完成的“组织工程肌腱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4年被选为省杰出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对象……
“我入选,在意料之中”
4月份,解慧琪拿着“四川大学2005年特殊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通知”时,也曾有过短暂的犹豫,虽然符合全部条件,但自己毕竟只有30岁,和那些前辈比起来实在是太年轻了,能不能选上,心里实在没底。
解慧琪读博时的指导老师杨志明教授察觉了弟子的心理压力,说通知上并没有规定申报者的年龄,鼓励她去试试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解慧琪递交了申报材料,然后就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研究。她知道,以自己的条件,如果年龄不是障碍的话,入选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不过,在申报材料上,她填的年龄还是31岁,尽管此时离她31岁生日还有2个多月时间。
今年6月26日,是解慧琪的31岁生日,朋友们都来给她庆贺。一个好朋友给她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你已经被破格选拔为博导了。”解慧琪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进入学校网站,果然在公布的名单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在这次公布的77名博导中,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开门弟子比我年龄小”
采访中,记者问解慧琪:“你这么年轻,担不担心没有人来报考你的研究生?”解慧琪第一次皱起了眉头:“这就是我最担心的了,有些工作之后再来报考博士的人,很可能比我大,他们未必会报考我的研究生呢。”“所以,我希望学校再放开一些政策,同意可以跨专业招生,这样就可以扩大生源了。”
接着,解慧琪的眉头又舒展开来,笑着说:“这学期我已经招了西安交大医学院的一个研究生,是个男孩子,从本科直接读上来的。呵呵,这就是我的开门弟子,我的年龄绝对比他大!”
早报记者杨丹摄影向宇
新闻链接
四川大学全国首推博导岗位化
昨(19)日,四川大学传出消息,川大在全国率先推行博导岗位化后,特殊增列的77位博导中,部分只有30多岁,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就有13人,其中最年轻的仅31岁。“博导”不再是单纯的荣誉称谓,而成为一个岗位。
为激励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今年4月份,学校发出“四川大学2005年特殊增列部分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通知”,明确了遴选博导的三大要求:学校在岗副教授及以上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申报博导;作为负责人主持一个以上国家级在研科研项目,且到校在研科研经费文科30万元以上、理科、医科100万元以上、工科200万元以上的现任硕士指导教师;学校近2年内新引进人才,若能满足学校选聘博导的各项条件或有特别突出的学术成就者均可申报,近一年内回国人员可暂不要求科研经费。
四川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人说,这次选聘打破了只有教授才有资格竞聘博导的传统,13名具有很深学术造诣和很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成果都很显著,作为负责人主持在研的高水平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且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副教授被破格选拔为博导;同时,确保从国外引进的人才一回国就能走上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岗位。
“过去,一个博士生成长为博导,至少要经过10多年的奋斗,50岁以下的博导都算是年轻的,而这次最年轻的才31岁。”这位负责人说,学校走出这样跨越性的一步,就是为了让年轻的一代尽快成长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不会造成人才流失。从现在起,博士研究生导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荣誉,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岗位。根据已有的信息,31岁的解慧琪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解慧琪”,共找到
8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