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随同小分队出征四地区,将不断发回最新寻访报道
本报讯 接旗、感言、出发……昨日上午,12支特困高考生寻访队,36名爱心志愿者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誓师出征”,此后陆续奔赴12县市,实地探访贫困生。至昨晚,已有8支小分队出发,本报记者随访的北京和河北两分队,已于昨日下午抵达目的地,其余4支队伍也将于今日踏上征程。
昨日上午10时许,中国扶贫基金会所在院落内,36名志愿者身着印有“我的大学你的爱心”字样的T恤衫集体亮相。12个小分队队长从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王郁昭手中接过队旗,在酷暑中分别发表各自感言。
神龙汽车公司30万元捐赠仪式也在现场举行(已到账10万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办公室主任李利在宣读致贫困生的一封信中说,“爱心志愿者不远千里来到你面前,带着全社会的祝贺与祝福,带着国家的资助政策,带着沉甸甸的关爱……”
此后,广东清新小分队的志愿者汤雁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接过本次活动的队旗时,在兴奋之余更感到了责任……真正地了解贫困生的生存状况,真正地走入他们心里,真正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出征仪式后不久,本报记者随同北京、河北小分队率先出发。今日本报记者还将随同小分队出征山西、甘肃。即日起,4路记者将不断从前方发回最新寻访报道。
■对话
昔日贫困生如今当上志愿者
黎文刚,寻访甘肃合作志愿者小分队队长,受到新长城项目资助的中央民族大学贫困生。这次,他要探访的对象是合作藏族中学的30多名藏族学生。
新京报:你也有贫困生的经历吗?
黎文刚:我既是志愿者,也是贫困生。两年前,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也和现在的很多贫困高考生一样,忧虑多于高兴。
那时为了借钱,不知我的父母流了多少眼泪。开学前我去银行存钱,布包里的2000张1元票和1000张5毛票,让银行的一位女工作人员瞪大了眼睛。当她明白这2500元,是我母亲靠卖菜,一点点攒起来时,她一边点钱,一边流泪。
后来我申请到了助学贷款,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贫困生和我当年一样忧虑,又有多少母亲会和我母亲一样,一点点存钱、借钱为儿子付学费。
新京报:你为这次寻访活动做了哪些准备?
黎文刚:我和队员们为贫困生准备了《大学生》杂志和几十页的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做礼物。贫穷不要怕,只要有毅力,大学一定能读下来。
我到贫困地区去,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带给他们自信,帮他们打消顾虑,重燃希望。
15岁志愿者带妈妈一起探访
此次志愿者探访活动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是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石莹。这个从小生长在北京的15岁小女孩,要参加探访活动,曾令其母亲犹豫不决,但最后她母亲还是“屈从”于女儿的坚持,决定随她参与探访。
新京报:你上几年级,原来去过农村吗?
石莹:我再开学就上初三了,很少去农村,(歪着头看着母亲,笑着想了想)原来好像去过一次。
新京报:你见过贫困生吗?你想探访他们什么呢?
石莹:没有接触过,想去学习一下。
新京报:特别想去吗?
石莹:嗯,特别想,当时和妈妈来捐款时就说想去。
我想去看看贫困地区是什么样子。
新京报:探访是很艰苦的,你这么小能行吗?
石莹:我能吃得了苦。
■寻访之河北
老师流泪介绍贫困生
志愿者今天开始入户寻访工作
本报河北电 昨日下午5时许,“高考特困生寻访”志愿者小分队抵达河北献县,成为第一个抵达外地的小分队。献县一中党委书记高聪明介绍学校贫困生情况时,几度落泪。
昨天上午,“高考特困生寻访”小分队出发仪式结束后,河北献县小分队3名队员吃完午饭,立即自驾车出发前往献县。
河北献县小分队由北京一家餐饮公司员工田东彬、倪永军和倪永军的女儿倪清组成,其中,倪清是在英国剑桥读高中的学生。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抵达献县。
献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由几条不宽的马路组成,马路两边大多是一些两三层的小楼,楼后更多的是大片平房。
在献县一中,党委书记高聪明介绍学校贫困生的情况时说,全校约4700名学生中,80%来自农村,其中贫困生占到5%左右。
高聪明说话慢条斯理,一开始很平静,但当谈起去年碰到的一件事时,她突然开始哽咽,眼泪流了出来。
她说,去年开学的第一天,高一新生报到,她在办公室看文件,突然听到门外楼道传来一阵哭泣声。她打开门,发现是一位女学生。她把学生拉进办公室,询问情况,学生告诉她,自己没有钱交学费。
高聪明记得,这名学生考的成绩特别好,属于公助生,一年只需要400元的学费,可就是这400元钱,这位学生家里也拿不出。
“实在看不下去,高书记和我都哭了,”一中党委副书记李红艳在一旁接着说。最后,高聪明先给这名学生垫上了学费,让她报了到。
李红艳说,现在,学校成立了“助学基金会”,接受师生和社会的捐助,以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今天上午,志愿者将开始贫困高考生的入户寻访工作。
■寻访之北京
志愿者当上知心姐姐
细心开导贫困生打消其顾虑
本报讯 昨天,“高考特困生寻访”志愿者北京小分队第一站前往昌平区,没想到一“出征”,志愿者就经历了考验。
下午2时许,两名志愿者就出发了。队长马铮是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实用英语学院的老师,这是他第一次真实地接近贫困生。他所带的班上多是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有一次,班里出现一个因生病而生活拮据的学生时,他积极组织募捐,可是结果却让他意外,富家子弟很多,捐款数额却少得可怜。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这些优越的孩子更多地献爱心。
“也许,他们体会不到贫困的缘故吧,我想让他们了解贫困,可是,我同样不能清楚地向他们描述贫困,因为我本身没有真实地接近过贫困。”
于是,他将这一次志愿活动当做一个很珍贵的机会。
贫困生对采访有顾虑马铮一路上不断翻看着所准备的资料,“王小雅,赵金亮……”他喃喃地念着,和队友芈(音同米)志红分析将要见到的每个学生的特点。
电话忽然响起,打断了他。原来,将要见到的学生王小雅得知此行还有各媒体的采访时,产生了顾虑。
马铮一时面露尴尬,芈志红主动请缨,“这事交给我,让我来和她谈吧。”
1个小时后,车到了昌平一中门前,门口的光荣榜上写着高考上榜的学生名字。
“王小雅,南开大学”,芈志红找到小雅的名字时,激动地念出了声。她转头看见一旁的树阴下,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正在劝一个女孩。她初步判断,这女孩就是王小雅。
志愿者热心开解贫困生芈志红疾步走向女孩,并对着她叫了一声“王小雅”。女孩应声抬头,她的微笑证明了芈志红的猜测是对的。
芈志红一把搂住小雅,“考得不错啊!”小雅害羞地低下头,“我知道,可是这个……”
她指了指镜头。芈志红以为小雅因贫困害羞,就当起了“知心姐姐”,给小雅讲贫困不可耻,应该自立乐观的想法。
小雅不太好意思了,“实际上,并不是我不愿意讲,而是我家最近还发生了一些事,现在不太合适讲。”说完,她用征求的眼神望着芈志红。找到症结后,芈志红大吁一口气,“原来是这样啊,别急,其实,大家只是想更好地帮助你。”
这么一开导,小雅才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她的爸爸已经去世,妈妈靠做临时工维持生活。小雅能考上南开大学是爸爸的遗愿,得知被录取时,她却陷入了矛盾。对爸爸总算有了交代,可是面对妈妈,却不想再给她增加负担,但放弃却又不甘心。直到有这一次助学活动,她才如释重负。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张剑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剑锋 刘英才 陶春 张太凌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倪华初 杨杰 张涛 实习生 柯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志愿”,共找到
7,550,29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