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埃及新闻报》:在伦敦最近发生一系列爆炸案之后,曾因抗议布莱尔首相的伊拉克政策而辞职的英国前国际发展大臣肖特撰文写道,在分析这些爆炸案的原因时不能离开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问题。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也说,三分之二的英国人认为伦敦爆炸案同英国支持伊拉克战争有关。这些言论并不是要为伤害无辜的恐怖活动寻找借口,而是希望国际社会认真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恐怖问题。某些国家在干涉巴勒斯坦、伊拉克和其它一些地区事务时表现出的蛮横无理的态度,迫使一些年轻穆斯林采取他们认为符合其信仰的复仇行为。因此,这些国家改变对伊斯兰世界的态度应该是打击恐怖主义的第一步。
法国《费加罗报》:英国情报部门曾经预料到伦敦可能会再次遭受袭击,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伦敦警方加强警戒力度,众人都以为恐怖活动至少会平息一段时间的时候,伦敦再次受到攻击。这次恐怖活动尽管破坏范围不大,但其影响令人担忧。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如此大的警方搜查力度下,仍然存在恐怖分子残余的事实令人担忧;恐怖分子的组织水平令人担忧,因为两次爆炸案的发生方式几乎相同;“基地”组织在英国领土上部署的恐怖力量令人担忧。由此看来,“基地”组织是决心要把欧洲变为战场了。没人会怀疑2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将促使情报部门加强警戒工作,但是,欧洲的恐怖活动恐怕会比反恐活动发展更迅速。
英国《金融时报》:目前,全世界的反美情绪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现象在伊斯兰世界中最为明显,同时也扩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美国海外形象的下降使这个发明了公共关系产业的国家感到困惑。除了使用枪炮,美国似乎失去了说服别国的任何能力。长久以来,美国的强大让别国嫉妒甚至生恨。但是,现在美国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不可信任”的代名词。美国已经输掉了公共外交这场比赛。
美国《纽约时报》:布什政府在说到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时嘴上总是很强硬,但它一直在破坏世界上防核扩散最有效的工具——《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约规定,作为回报,放弃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可以得到民用核技术。但布什政府最近自食其言,许诺向印度——世界上4个至今没有签署该条约的国家之一——提供这些好处。布什政府显然不希望它不喜欢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但它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蔑视和这些国家没有两样。这种有选择性和单边主义的核政策根本算不上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