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打击虚假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针对虚假报道、虚假信息经常“现身”不同媒体的现象,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新闻界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专项治理活动,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以遏制这种“社会公害”的蔓延。社会各界人士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新闻“打假”,杜绝这种“社会公害”,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让老百姓更加信赖和放心的舆论环境。
自6月中旬以来,中央和各地新闻媒体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完善规章制度和防范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人民日报编委会提出,要把坚决制止虚假新闻作为增强新闻宣传权威性、指导性,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维护党中央机关报形象的重要措施和责任。新华社要求全社采编人员进一步提高维护新闻真实的自觉性,强调严格把关程序,堵塞各种漏洞,加强业务管理和考核。光明日报编委会要求采编人员认真查找有可能产生虚假新闻的隐患和漏洞,加大治理力度,防范和杜绝虚假失实报道。经济日报结合工作实际讨论制止虚假新闻的办法,通过制度建设,堵住虚假新闻产生的渠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政治意识、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记者、编辑、主持人的教育和监督,要求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从严把关。中央电视台从6个方面制订了杜绝虚假新闻的具体措施,要求各个环节严格把好事实关,采访、编辑、终审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保证节目的真实性。
一个多月来,各地方新闻媒体也纷纷展开杜绝虚假新闻的学习教育和严查严处活动。很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布了自己的“打假防假”措施和监督电话,有的地区还特别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一些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受到了查处。这些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赵志华因为工作关系,与媒体接触较多。他认为,媒体刊发的假新闻虽然不太多,但消极影响还是很大的,整治、打击虚假新闻很有必要。他希望媒体强化管理、严格把关,同时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云南省电力设计院职员普钢认为,现在有些行业新闻因为写得不清楚而显得“半真半假”,容易对非专业读者产生误导。他建议记者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把专业新闻写得让各方面人士都看得懂。
长期从事新闻教育的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名誉院长任一农表示,中宣部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表明中央对新闻界中的虚假报道现象高度重视,而各大媒体的积极反应也说明中国新闻界对业内“害群之马”的憎恨与不耻。任教授认为,中央对打击虚假新闻报道的重视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新闻价值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艾春霞说:“医疗领域的虚假新闻可能激化医患矛盾。对于打击虚假新闻,我们特别欢迎。”
陕西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卫东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虚假新闻和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对社会十分有害。开展制止虚假新闻专项治理,非常必要,而且已经取得一些实效。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新闻“打假”工作,绝不能让这股风继续泛滥。他就如何从根本上遏制防范虚假新闻,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媒体负责人要从对新闻事业、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把好关。第二,记者采访一定要深入、一定要核实,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精神,加强职业操守。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会给记者提供虚假新闻,这就要求记者要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对散布假新闻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发布假新闻,不管有意无意,都应受到惩罚。第四,要建立必要的“补救机制”,增强发现和消除假新闻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