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明天,牛街西里社区马长青老人将迎来自己的100岁生日。在刚刚举行的生日宴上,马家四世同堂共11口人为老人贺寿。马老也是牛街西里社区的第一位百岁寿星。
“长寿之星享长寿,青白一生世青白。老者有福儿孙孝,翁媳互敬永合拍。寿高绵长全家笑,比比皆是乐开怀。南京上海任您往,山东河北请君来。”———“长青老翁,寿比南山”的藏头诗是马家搬迁前的老邻居杨学功的贺词,或许诗的平仄韵律未必妥当,但老邻居对马老一家敬佩与祝福的质朴感情不言而喻。
五十多年来,马长青老人都是与大儿子马连增一家生活。在铁路工作的大儿子在家的时间很短,照顾老人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儿媳王俊华身上。从老人到礼拜寺做礼拜,到他的饮食起居,儿媳王女士都给予尊重与照顾,让老人总是一副干净、利索的样子。现在,除了轻微的血压高外,老人身体很健康,还坚持每天晚上遛弯、看报。
伺候公公任劳任怨
今年76岁的王俊华,从1955年嫁进马家,就与公公马长青一起生活。在铁路工作的丈夫每隔三四天才能回家一次,侍候公公、照顾三个子女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王女士一人身上。
马长青老人退休后,每天都要去牛街礼拜寺做礼拜。“那时他身体好,礼拜用的手巾、脚巾、礼拜帽等物品都自己准备,回家以后还会帮我扫院子。”王女士讲,1972年公公得过一次中风以后,就不经常外出了。治病期间,王女士把家里安排妥当后,就每隔一天带着公公到医院扎针灸,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老人不到一个月就康复了。
随着马老年龄的增高,家务事渐渐一点也做不了,耳朵也开始有点儿背。平日里跟马老讲话都要凑到他耳根处喊。“孩子们跟我讲,多跟他说话,有助于锻炼老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王女士讲起自己的“孝顺经”,还时不时地幽默一把:“有时懒得跟他喊了,就在纸上用大字写给他看,一个老人和一个更老的人有时传纸条交流,也挺有意思的。”
母亲用行动感染子女
都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在王女士一家得到了印证。
“妈妈是高度近视,可到现在,每年入冬时还习惯性地拿出准备好的布和棉花,一针一线地给爷爷缝制冬天的棉袄。眼睛不行,就缝缝停停,看得我们心疼又敬佩。”王女士的长女马建霞在谈到自己母亲时,一脸骄傲。“妈妈这么多年不辞辛苦地操劳着这个家,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孝顺。”几天前,王女士要到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公公虽然可以由孩子们照顾,但她还是放心不下,生怕有一点闪失。手术前好几天,她就把公公每天要吃的药按量、按时间分好,用纸包起来,对儿女再三嘱咐后才放心去手术。
当孝顺成为习惯
2004年1月王女士的老伴去世,让王女士备受打击。儿女也心疼母亲,考虑让年纪稍轻的伯伯们来照顾自己的爷爷。但想法刚一提出,就被王女士否决了,“这么多年都是我照顾,我了解他的生活规律,他也习惯了由我照顾,吃我做的饭,要是分开真是不放心。”就这样,全家人一致决定由王女士继续照顾马老的生活,让四世同堂的家幸福到永远。王怡文并摄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照顾”,共找到
5,764,96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