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秘书长:东南亚主要城市或发生伦敦式爆炸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十八日在此间表示,东南亚恐怖分子有可能效法伦敦同伙,在东南亚主要城市制造伦敦式的爆炸案。
王景荣强调,伦敦连环爆炸案给人们留下的宝贵教训是,要时时紧记恐怖分子的威胁。
王景荣说:“东南亚国家必须保持警惕,预防同类的恐怖袭击发生。东盟各国有好多城镇,公共交通系统也同样易于遭受攻击。”
他说,伦敦的经验显示,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人也可能沦为恐怖组织展开恐怖攻击的工具。这让东盟各国政府明白,必须同社会中所有社群保持联系和沟通,这包括伊斯兰教社群和伊斯兰教组织的领导机构。
王景荣说,东盟国家在反恐斗争上一直紧密合作,彼此一直在交换恐怖分子的行动情报;一直在研究应该如何应付和处理这类事件。完
美报分析:英国伦敦缘何成恐怖袭击头号目标?
近一段时期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看似都是在伊战问题上大力支持美国的。那么,7月7日的伦敦爆炸案是否也是因为英国和美国在对伊问题上走得太近呢?是否还有其它什么深层原因呢?7月2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摘要如下:
目前,英国国内主要存在三种声音:
第一,对伊战争是导火索。7月19日,英国《卫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近2/3的英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残酷的,是招致恐怖分子将矛头对准英国、制造伦敦爆炸案的主要原因。
第二,伦敦成为目标乃是随机而定。早些年的一系列恐怖活动,如1998年的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作案手法正是基地组织的惯用手段。而这些活动可是比伊拉克战争提早了六年。其袭击目标包括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一些极端圣战主义者则将所有非伊斯兰国家都设定为攻击目标,当然其中也包括西方国家。这说明,恐怖分子的目标不是特定的。
第三,另有学者分析认为,早在多年以前,英国就早已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原因是英国在以色列和阿富汗这些国家的战争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一贯是倍受指责的。
英国剑桥大学国际研究所中东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乔治·约菲教授说:“伦敦爆炸案不是一次偶然的恐怖袭击,这类的恐怖主义活动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
从2003年开始,凡是在对伊问题上和美国站在同一阵营的国家都备受恐怖袭击的困扰:2004年9月,澳大利亚驻印尼大使馆发生爆炸案;西班牙马德里自2004年“3·11”爆炸案发生以来,又发生了几起爆炸案;2003年11月,英国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和英国汇丰银行大楼发生爆炸,英国总领事身亡……
专家认为,伊拉克战争为基地组织提供了宣传、扩充人员和筹集资金的大好机会。英国穆斯林主流团体“英国穆斯林理事会”的伊纳亚特说,现在,当顽固的年轻人目睹了穆斯林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他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政府了,而这就为恐怖组织拉拢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穆沙拉夫称伦敦爆炸者没人性 促英缉拿极端分子
据法新社报道,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21日表示,制造7月7日伦敦爆炸弹的恐怖分子不能被称作人;他呼吁英国在打击极端分子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穆沙拉夫在一次国家致词中表示,巴基斯坦正在发动一场打击极端主义的强有力的行动,而英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强烈谴责伦敦爆炸这一恐怖行径,并表示,“我认为这起案件的作案者不能被称为人”。
他还称,巴基斯坦与英国并肩反恐,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清除恐怖分子。
据悉,巴基斯坦本周已经逮捕了200多名可疑武装分子。
美国为防恐日常信息变机密 封闭消息引众人反感
美国情报安全监督局统计显示,美国政府的信息保密力度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政府机密文件不但数量庞大、史无前例,而且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这种封闭消息、机密泛滥的做法受到许多美国团体和政要的质疑和指责。
信息披露与保密已在美国掀起不小的风波。
机密众多
001年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政府官员担心“基地”组织可能通过部分信息掌握美国的薄弱之处,便开始对相关信息加以限制。此后,政府保密力度不断加强,而且类似担忧至今仍未消退。
7月初,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曾试图阻止一篇科学论文发表,但未获成功。该论文论述了有毒牛奶供应可能产生的危害,而该部却称其为恐怖分子提供了“路线图”。
美国情报安全监督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政府去年共加密文件1560万份,比2001年翻了一番。各联邦部门不但平均每分钟加密文件125份,而且还创造出诸如“敏感安全信息”之类的半机密文件。
与此同时,政府解密工作却相对大幅减缓。1997年,政府解密文件多达2.04亿页,但去年这一数字却仅为2800万页。
保密工作的加强,也意味着纳税人的负担日益加重。据监督局估计,去年的保密开支高达72亿美元。
导致“逆火”
机密文件增加加上保密开支上涨,越来越多美国政界和社会人士发出抗议,其中包括许多共和党国会议员以及“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重要成员,甚至还包括负责保密工作的联邦政府高层官员。政界人士担心,隐瞒信息可能导致“逆火”发生。
“9·11”袭击独立调查委员会主席、前新泽西州州长托马斯·基恩表示,未能防止“9·11”事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敏感信息泄漏,而在于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未能有效共享信息。
他说:“你可能会对那些加密的信息感到惊奇——日常信息而已,我们所有人从报纸上便可得知的东西。我们最好能够开诚布公。如果要保护我们自己免受恐怖袭击,我们拥有的最好盟友就是了解信息的公众。”
过度保密
信息保密制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美国公民自由同盟等自由观察组织的谴责。如今,越来越多保守派人士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科宁与民主党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联手提出议案,要求《新闻自由法》的任何豁免条款必须明确公布。该议案已于不久前得到通过。
他说:“人们应当了解所需信息,以确定政府是否正在做他们希望的事情。”
情报安全监督局局长威廉·伦纳德对此毫无异议。三年以来,他一直反对过度保密。他说:“我看到过一些信息,虽被列为机密,我却在出版的三年级教科书上看到过。”
出现这一问题,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经验。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将加密文件的权力赋予环境保护局、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以及农业部负责人。但就在农业部预防农业恐怖袭击部门,雇员可以轻易从该部网站上获取所谓的“敏感安全信息”。
不知所以
这种所谓的敏感信息近些年来急剧增多,从传统的“仅供官员使用”到“执法敏感”、“本土安全敏感”及其它模糊类别等不一而足。
共和党众议员克里斯托弗·谢斯的助手劳伦斯·哈洛伦说,这些“伪造类别”正在日益扩散,尽管它们缺乏明确的规定或定义。
这一保密浪潮甚至已经波及联邦机构的偏远角落。代表矿工进行安全投诉的肯塔基州普雷斯顿斯堡律师韦斯·阿丁顿说,矿山安全和卫生署现在根据《新闻自由法》,拒绝提供数年前还一直提供的文件材料。
他说:“说句实话,我不明白其中原因。我不知道发布这些信息怎么就会对政府造成危害。”
侦破伦敦爆炸案显身手 监视摄像机在美大受青睐
伦敦接连发生爆炸案之后,使用监视摄像机来监察美国城市,尤其是交通系统和其他可能遭受恐怖袭击地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英国调查人员过去两周通过闭路电视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找到重要破案线索,并先后公布七名实施爆炸疑犯和23日连环爆炸案嫌犯的录像画面。
美国华盛顿市长威廉斯说:“我不认为摄像机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将对民权自由构成巨大威胁。”
纽约市各交通系统已安装了约5000台摄像机,不过,纽约市参议员希拉莉最近仍呼吁纽约地铁官员安装更多摄像机。
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市长马洛伊也认为,现在是修订1999年禁止以摄像机监察交通的条例的时候。他主张必须在火车、医院和蓄水池等潜在目标装置摄像机,并制订用摄影机监督民宅、公园和其他不可能被攻击目标的条例。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安全设计咨询公司的博兹说:“我觉得我们已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那就是环球趋势。”
实际上,美国许多地点都已经安置了监视摄像机,主因是街头罪案,而非恐怖活动。
在芝加哥,市政府去年拨出大约500万美元(约829万新元),在住宅区安装至少2000台监视摄像机。执法机构说,他们把犯罪率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
在费城,警方最近通过监视摄像机画面,逮捕一起清晨谋杀案的嫌凶,他相信也是1998年一起悬案的嫌犯。
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上星期也宣布,将斥资980万美元在国会大厦附近的一条铁道上,安装数百个监视摄像机和感应器,以监督铁道运载危险物品的情况。
不过,要以监视摄像机来防止恐怖活动仍有缺陷。安全专家便指出,监视摄像机所捕捉到的画面无法自动和已知的恐怖分子名单自动连接。
因此,尽管伦敦的监视摄像机已遍布市内,却仍然无法阻止爆炸案的发生。在最近的两起爆炸案中,摄像机只能用来协助事后的调查工作。
维护民权自由的人士则指出,伦敦爆炸案显示,决策者不应该再使用监视摄像机,因为即使在纽约市的所有地铁站安装摄像机,仍然无法防止恐怖活动,至多只能使恐怖分子转移目标,改炸戏院等目标。
他们认为,与其把钱花在监视摄像机,倒不如加强警察在街头进行的抽样搜查;把钱投资在情报资源,防止恐怖袭击的发生;或是提供培训,教导人们如何在恐怖袭击的紧急情况作出反应。
英国报纸:英国专家探讨警方开枪杀人是否合理
7月22日,英国警方在追查伦敦爆炸案嫌疑犯过程中,将巴西男青年梅内塞斯误杀。25日,英国《卫报》发表对专家们的采访,讨论备受争议的警察开枪杀人措施是否合理。
大曼彻斯特警察局前任副局长约翰·斯托克认为,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感性,但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这种(开枪杀人)措施是合理的,别无选择。
这样可以控制自杀性爆炸袭击者,此时生与死就在一瞬间,警察必须做出决定。所以警察毫无疑问要开枪,而不是杀死对方。
道德哲学家达梅·沃诺克对开枪杀人措施表示悲痛,因为他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战争环境与和平环境下施行开枪杀人的规定。在和平环境下应用这种政策,警察们必须避免出现这种严重的错误。
位于格拉斯哥的人权律师安瓦尔表示,开枪杀人措施只有在该杀的人身上才是合理的。但是对任何一个手无寸铁的人,这种政策从来就是不合理的。我可以理解当时的情况,一个人正携带炸弹,而且好像要引爆,但是这个人已经被跟踪。他们(英国警察)根据什么开枪杀死他?这里需要公共责任。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不能随便开枪杀人而不负任何形式的责任。再想想对那个人最后都做了些什么——开了五枪,这就是执行死刑,这是谋杀。仅仅说“我们道歉,这是一个悲剧”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公共质询,不仅仅是对开枪这件事情,还有为什么出现情报失误。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经过良好训练和有经验的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训练的作用是避免开枪杀人。当警察开枪杀死无辜民众时,训练是失败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错误的,一些情况是本该避免的。
纪录片制作人彼得·泰勒表示,这名男子和家人遭遇了这场悲剧,但这也是警察们面临的悲剧。我只是希望,不要对涉案警察过分报道。
英国政府前情报专家克里斯平·布莱克确认,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实行开枪杀人措施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控制,而且必须是经过高度训练的人。在应对潜在的自杀性炸弹袭击者时,这项政策也是合理的。很明显,这次(误杀)是非常错误的。梅内塞斯正如同两次伦敦爆炸案中无辜受害者一样失去生命。问题是,如果自杀性炸弹袭击者混在拥挤的人群中该怎么办?除了努力抓住他的胳膊并且杀死他以外,还能做什么?
BBC:首批中国旅游团在伦敦陷入媒体“包围圈”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25日报道,伦敦的7月多阴雨天,即使是晴朗的日子也很少出现炎热难眠的情况。这一点对中国首发英国旅游团的游客们来说可是再惬意不过了。不过,首批中国旅游团在英国享受宜人天气还是有代价的——除了每人1.7万元人民币的旅费外,还要受到中英媒体和旅游部门的围追堵截。
老天好像恐怕这次初到英国的中国客人不够凉爽,7月25日一大早,当中国团来到泰晤士河畔、滑铁卢桥边上的“伦敦眼”摩天轮时,绵绵细雨竟似预先准备好的一般悄然落下,更为鸟瞰伦敦、畅游泰晤士河增添了几分诗意。
媒体包围
不过,与凉爽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方面的热情接待。中国游客25日清早一露面,马上陷入了中国和英国的媒体记者以及各路旅游业人士的“重重包围”。其实,在中国第一批旅游团的80多人中,只有半数是真正游客;其他多是政府旅游部门、各旅行社代表和媒体人员。面对四面八方招呼过来的照相机、摄像机和录音话筒,中国游客大多倒还应付自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中方旅行社的代理纷纷表示对中英旅游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
“红地毯”待遇
可以说,英国在迎接首批中国旅游团时提供了空前隆重的接待规格。游客无论到哪里,都受到了“红地毯”级别的接待。除了伦敦市政、旅游部门主管纷纷出面以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次子、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还要专门在伦敦塔的兵器馆大厅设宴款待中国游客。在英国从事旅游业多年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虽然不能说是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大场面。不少人会问,英国各级政府如此重视中国游客并给予如此隆重的招待,是否有些过分呢?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馆馆长认为,其实这样做很有必要。她认为,正由于这是第一次,所以隆重一点很有必要;她说,这样正是要告诉中国游客,英国欢迎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了解英国。
日程紧张
不过,很多中国游客本人对这些官方接待其实并不十分“感冒”。他们更希望能够有一些自由的空间。从日程上看,这批旅行团什么都有,就是自由时间不多。五天的实际旅程几乎每天都安排了好几处景点,简直是马不停蹄。也许正是因为日程安排得紧,一路上又不断有媒体和官员的“骚扰”,因此多数团员表示,他们对伦敦近来连遭恐怖袭击的事实连想都没有想过。中国游客表示他们相信英方的保安工作会搞得很好。受各方“骚扰”的补偿当然是超级别的官方款待和照应,包括约克公爵设国宴款待。据悉,英国政府这次专门请来了伦敦“最好”(有人说是最贵的)中餐厅的大厨。熟悉伦敦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中餐可能是世界大城市中最不“上路”的。久住伦敦的一些华人都期盼着,也许今后中国游客多了,挑剔的人多了,伦敦中餐差劲的状况会有所改观。
欧洲利用科技手段反恐 大力采取各种监控措施
据西班牙《国家报》27日报道,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发生后,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决定把科技力量作为打击恐怖主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做法是通过设置摄像头建立完善的监视系统,而且还将对电话系统实施更为严格的监控。
伦敦警察局利用在街道上和地铁里安放的数千个摄像头拍摄到的影像确认了恐怖分子,这一做法使许多欧洲国家受到了启发。伦敦和沙姆沙伊赫爆炸案发生后,一些国家反对使用监视器的声音逐渐失去了力量。
报道说,许多欧洲国家准备继续加强对移动电话网络的监控,因此这样可以迅速得到恐怖分子的身份和位置等极有价值的信息。欧洲国家政府将要求移动电话运营商把通话方的通话地点、电话号码、通话时间和内容等有关资料保留一年,而在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已经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共识。
在伦敦爆炸案发生后,欧洲国家计划加快推广“生物测定型”护照,这种护照中包含指纹等无法伪造的信息。欧盟准备3年内全部使用这种新型护照。
西班牙
:西班牙将通过立法要求电话公司将客户通话信息至少保留一年。
法国
:法国内政部日前宣布,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将在巴黎的4000多辆公共汽车上安装监视器,并计划制定一部反恐怖法,使政府利用监视系统和电话信息防范恐怖活动合法化。
德国
:柏林市和勃兰登堡州计划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安装监视器,并将电话记录保留更长时间。
意大利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恐怖分子威胁的国家,意大利已经在公共场所安装了上百万台监视器,该国政府计划将在罗马地铁中安装更多的监视器。
俄罗斯
:俄罗斯准备在莫斯科地铁中安装监视系统。
丹麦
:警方要求合法使用更多监控资源的要求被丹麦议会驳回。
伦敦爆炸案后上班族抢购急救包
据《泰晤士报》28日报道,伦敦连续发生爆炸案后,很多不得不乘坐地铁或公交车上下班的伦敦人争相购买急救包,有关公司专为上班族设计的便携急救包销量接连翻番,一时供不应求。
英国急救包零售商“英国逃生”公司介绍说,过去,该公司的急救包大多专供政府急救单位和大型企业,直到去年才针对上班族推出“基本型”和“专业型”两款急救包。
“基本型”急救包内有手电筒、口哨、口罩、消毒纱布和急救药品;“专业型”则再附加一条毛毯和一把瑞士刀。两款急救包的市场一直冷冷清清,7月以前总共只卖出40套。但自7日爆炸案发生后,销量爆增到400多套,而且供不应求,堪称是目前市场上最发烧的商品。
英国另一家生产急救器材的公司从“9·11”事件后就专门设计了一款上班族乘坐公交车时使用的急救包,里面除基本急救物品后,还备有一瓶水,以免使用者因受困时间长脱水。伦敦爆炸案发生后的3个星期里,这款急救包的销量也增加了一倍半。
“英国逃生”公司老板尼克·鲍威尔说,急救包主要是供爆炸发生后,人们逃生时使用。例如地铁发生爆炸后,如果被困在浓烟密布的隧道,就可以戴上口罩,再打开电力可持续12小时的手电筒;如果有皮肉伤,则不必等急救人员到来,就可先自行消毒和包扎伤口。但鲍威尔提醒说,如果当场被炸弹炸伤,急救包的用处也有限。
该报还报道说,急救包热销同时,参加急救培训课程的人也在迅速增加。伦敦最大的急救学校之一圣约翰急救学校说,第一起爆炸案发生后,两周内报名上急救课的人就增加了四分之一。由于报名者众,该校正准备增加急救课班次。
英国高官前往穆斯林社区访问 与宗教领导人对话
8月2日,内政部高官布莱尔斯女士前往奥德汉姆的穆斯林社区访问,并与宗教领导人及青年代表进行广泛对话。据报道,布莱尔斯近期还将安排7次类似活动。英国政府正加紧与穆斯林社区的对话,以期在反恐的同时安抚穆斯林群众。
英国穆斯林压力大
伦敦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英国的穆斯林群体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他们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成了周围人防范与猜疑的焦点。上周,政府新《反恐法》的相关内容传出后,立即引起了穆斯林社区的不安,他们担心新法案的矛头对准穆斯林群体,将穆斯林视为“另类”的“伊斯兰恐惧症”将加剧。
警方最新统计显示,爆炸发生后,英国针对穆斯林的攻击事件发生了269起,同比猛增6倍。这些攻击包括:言语辱骂、人身攻击及破坏清真寺等。另外,警方近来对一些行人搜身,拦截的主要目标也是穆斯林。恐慌和不满的情绪正在穆斯林群众中迅速蔓延。专家们疾呼,这种情况更易导致被孤立的年轻穆斯林走向极端。
政府安抚力求合作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英国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担忧。首相、市长等重要官员在上月下旬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先后与穆斯林领导人及社区代表进行了会晤,一方面强调反恐措施不会针对任何一个群体,另一方面寻求穆斯林社会在反恐斗争中给予积极合作。
布莱尔斯女士2日的访问是政府加强与穆斯林社会沟通的新一轮努力的开始。对话后,穆斯林社区总体反应良好。奥德汉姆区工党议员艾哈迈德表示,政府对穆斯林社会的主流是肯定的,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并没被妖魔化。当然也有人表示,希望政府的关注不要停留在政治姿态上,特别是在解决穆斯林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方面不要“口惠而实不至”。
由于多年来倡导宽松和多元化的社会模式,英国成为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约有200万穆斯林人,占总人口的2%。
基地老二威胁英美 情报机构如临大敌
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于8月4日在半岛电视台播放的一盘录像带中“露脸”了。这位本·拉登的左膀右臂对英国和美国发出了恐怖威胁。对英国,他扬言要给英国人“带来更大的破坏”;对美国,他威胁要“取成千上万名美国人的性命”。
扎瓦赫里的“露脸”让英美等国的情报机构惊恐不已,因为据称扎瓦赫里“露脸”或“出声”之后,接下来就会发生恐怖袭击。
基地老二向两布叫板
在半岛电视台4日播放的录像中,扎瓦赫里一如既往头戴着黑色穆斯林头巾,身穿白色阿拉伯长袍,身边放着一支冲锋枪。不过,看起来他更加苍老了。
·“伦敦遭袭要怪布莱尔”
扎瓦赫里称,英国首相布莱尔推行的政策是今年7月伦敦遭袭的原因,并威胁要对英国人发动更多的袭击。他说:“布莱尔的政策给伦敦市中心带来了破坏,并将给英国人带来更大的破坏。”分析人士称,由于扎瓦赫里提到了伦敦爆炸案,这盘录像带应该是近期录制的。
不过,扎瓦赫里没有直接宣称对伦敦爆炸案负责。此前,至少有两个与基地组织有关的组织认领了发生在伦敦的袭击事件。
·“你们(美国人)的恐怖将超过越战”
对于美国人,扎瓦赫里厉声警告说,基地组织将持续打击美国目标。他扬言,要给美国人一个比越战更惨重的教训,“你们接下来看到的东西(袭击),将令你们忘记在越战时期看到的恐怖。”
扎瓦赫里“奉劝”美国赶紧从伊拉克和其他穆斯林国家撤军,“除立即撤军外,华盛顿没有别的出路。任何延迟撤军的决定都意味着更多的杀戮和伤亡。即使你今天不撤军,明天你照样不可避免地要撤军,但却要让成千上万的人丢掉性命”。
·开出三个停火条件
扎瓦赫里在录像中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必须满足本·拉登2004年4月提出的“休战建议”,否则别想获得和平。他进一步解释道,基地组织向西方开出的停火条件有三个,一是“从阿拉伯领土撤军”,二是“停止偷采阿拉伯人的石油和其他资源”,三是“放弃支持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的腐败政权”。
扎瓦赫里上次“露脸”是在今年6月。当时他在半岛电视台播放的录像中,号召穆斯林进行武装斗争,将“十字军和犹太人逐出穆斯林国家”。扎瓦赫里称:“和平的示威……无法实现改革,除非为真主而战。”
出生于埃及的扎瓦赫里现年54岁,在基地组织内的地位仅次于本·拉登。他被美国指控参与策划了198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爆炸案、2001年9·11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恐怖事件。美国悬赏2500万美元悬赏捉拿他。
布什回应:扎瓦赫里吓不倒美国人
对于扎瓦赫里的挑衅,布莱尔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沉默。但布什当天就作出“回应”,“誓言”扎瓦赫里发出的威胁吓不倒美国,并称美军将在伊拉克“坚持到底”,直到“在伊拉克的使命完成后”才撤离。
布什在与访美的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时称,基地老二的恐吓印证了“伊拉克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他接着大骂扎瓦赫里:“就像我以前对美国人民所说的那样,像扎瓦赫里这样的人,信奉的是邪恶的、悲观的、没落的意识形态……他们是恐怖分子,他们是杀人者,他们杀戮无辜者……以便将他们那套邪恶的观点强加到世界头上。”
分析人士称,由于驻伊美军最近被武装分子打得鼻青脸肿,布什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扎瓦赫里的“露脸”正好让布什有机可乘,方便他慷慨激昂地将反恐与伊拉克战争扯在一起,论证所谓“伊拉克战争是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不过美国人似乎对伊拉克战争再也提不起兴趣了。美联社和益普索民调机构本周早些时候联合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的支持率已跌落至最低点,仅为38%。其中,支持布什的年轻妇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人数暴跌。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55%的美国人反对布什处理伊拉克战争的方式,支持者只有41%。46%的美国人认为布什应该削减驻伊美军的数量。另有59%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为伊拉克战争付出的生命和金钱不值”。
情报人员如惊弓之鸟
虽说扎瓦赫里的“露脸”让布什过了一把嘴瘾,但西方情报机构却烦恼不已。情报机构担心,在这次扎瓦赫里露面后,会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2004年2月,美国情报部门对近年来扎瓦赫里的历次露面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他的讲话只要被电视台公布,随后就会有恐怖袭击发生。2000年9月,扎瓦赫里称:“现在该用行动惩罚那些驻扎在埃及、也门和沙特的(美国)军队了。”3个星期后,美国海军驻也门亚丁港口的“科尔”号驱逐舰遭到自杀式袭击。
2003年9月,扎瓦赫里谴责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是叛徒”,当年12月,巴基斯坦境内先后发生了两次针对穆沙拉夫的刺杀行动。而在今年6月,扎瓦赫里在录像中点名批评埃及。大约一个月后,7月23日,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就发生了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00多人伤亡。
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恐怖主义和政治暴力研究中心主任马格努斯4日表示:“情报机构对扎瓦赫里现身非常紧张。扎瓦赫里现身与即将到来的恐怖袭击似乎存在关联……像他这样一个传奇性人物露面,肯定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当然会激励基地组织的一些恐怖单元进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