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打开抗日战争的卷册,淞沪会战没有阻止日本图染中华大地的暴行,但这场有双方100多万人参加的大型战役却打出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志气。无论是谢晋元带领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保卫战还是王楚英亲历的罗店战斗,血肉的代价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一线希望。
真正让中国人自己看到希望的还是平型关和台儿庄两次大捷,其中台儿庄大捷被认为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典范,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共同运筹,大刀队、敢死队奋不顾身,万余人的牺牲换来了全歼日军两个精锐师。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悲壮的历史,昨天远去而教训犹在。幸存的老兵感慨战场的惨烈与惊悚,却无法压抑保卫家园的决心与胆量。史学家关注历史的进程,却无法左右每一次历史的必然。淞沪会战与血战台儿庄,一次失败一次惨胜,却向世界“放言”:中国不会灭亡,更不会“速亡”。正如美国著名将领史迪威后来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所言:“中国有最好的士兵,从长远看,中国人一定能够打败日本。”
上海“孤岛”——
特殊的抗战舞台
淞沪会战战略指挥上的失误和巨大的装备差距让中国仅仅拖了日军3个月的时间。11月12日,上海被攻陷,市区租界从此陷入了“孤岛状态”。复旦大学近代史教授余子道认为,孤岛可谓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起因于日本当时没有同各大国全面开战的念头,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列强势力,即没有进占列强势力在上海的租界。
但另一方面,孤岛的存在也为中国的占领区抗战提供了一定环境。国共两党均在孤岛中进行着抵抗运动,组织和宣传全民抗战。国民党甚至控制了孤岛的对外贸易,以租界为平台获取亟需的战略物资。另外,孤岛还促成了一批文人的崛起以及电影的畸形繁荣,形成后世称奇的孤岛现象,张爱玲、于伶、许广平,小说、话剧、诗歌……“舞台作炮台,剧场作战场”成为当时最好的写照。
踏访
保卫大上海广东健儿建奇功
远赴上海采访,来自广东的我们受到淞沪会战纪念馆和部分老兵的热情接待。他们告诉记者,“一·二八”事变后,淞沪会战的主力之一就是由广东子弟组成的十九路军,至今广州还保留着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八·一三”事变后,那位率领八百壮士血战到底的谢晋元团长也是来自广东蕉岭,两地远隔千里但渊源颇深……
在老兵的陪同下,我们再次踏上上海曾被血染的土地。郊区的罗店,市中心的四行仓库,战争的痕迹已经淡不可见。空荡的旷野,整齐的房子,外来人很难想象当时的“血肉磨坊”是怎样的一种惨烈。
1937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正式打响,日军从上海开始向中国当时的心脏进军。“一寸山河一寸血”,从争夺战略要地的罗店战斗到后来掩护主力撤退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保卫战,中国人用血肉的代价瓦解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世界各国由此看到了中国抵抗侵略的决心与能力。
古运河边,徐州城北,踏上台儿庄的地界,一股浓郁的乡村气息迎面扑来。“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67年前,在古城墙及城下英魂的牢牢卫护下,臧克家赶来此地,作诗一首凭吊烈士的不朽之魂。67年后,记者再次走进这片曾让全国看到抗战希望的土地,寻访那时那地敢死队的勇敢,寻找近10万人为之浴血拼搏的勇敢。
美国记者伊文思给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战役现场纪录片,他在片中说道:“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点评
复旦大学近代史教授余子道:
淞沪会战三月赢得国际筹码
淞沪会战之前,世界各国对中国始终存有一个疑问:中国能不能打,能打赢吗,要不要救?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授、淞沪会战研究专家余子道认为,淞沪会战虽然最终溃败,但它展示了中国军队乃至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和能力,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抵抗法西斯入侵的一线希望。然而,无论是日本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都没有想到淞沪会战能打到如此规模,也没有想到仅仅淞沪会战就打了足足3个月。
战争初期,日本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从战略上讲,日军的进攻路线应从浙江沿海登陆,以利于布兵深入。但战略总要服从政略,为了打击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终日本选择了淞沪一带。
余子道分析,单凭日本海军部的实力,还不足以将淞沪会战打到如此规模。日本开始只计划投入2—3个师,但中国的抵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陷入了战争泥潭之后,日本想改变战略已是难以脱身。最终日本有陆军部和海军部共8个师、30余万人参加了这场会战。蒋介石原也不想在上海做过多纠缠,他认为“打是打不赢的”,只能保存实力。但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打下这一仗相当于在全国树立一面抗战的旗帜。于是中国方面也不断增加兵力,到溃退前,已有70余万人参战。
也正是中国不断涌起的抵抗以及国共合作发起的全民抗战,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的实力,看到了日本短时间之内是绝对无法灭亡中国的。余子道认为,经此一役,中国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国际筹码。
台儿庄战役研究专家刘同林:
国共蜜月合作点燃希望之火
67年前,台儿庄有很多“典型”的称号:国民党抗战初期的首次胜利,国共成功合作的见证,运动战与阵地战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台儿庄战役研究颇深的台儿庄文化局副局长刘同林向记者介绍,台儿庄大捷可谓战略抉择的胜利,它是中华民族寻求团结、全民抗战的结果。它显示了国共两党的“蜜月”合作,显示了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合作,这些让全国人民在抗战初期看到了战争胜利的希望。
“台儿庄自古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台儿庄被攻陷,意味着百战之地徐州必将失守。”刘同林谈到,当时周恩来主动向李宗仁、白崇禧建议,中国军队应在济南以南、徐州以北与日军打一仗。并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战役的位置就在台儿庄,“集中优势兵力,可将敌歼灭于此!”
但李宗仁还有犹豫,战役打响前三天依然无法决断。周恩来再次指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参张爱萍到徐州力劝李宗仁,最终统一战略。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台儿庄战斗打响前夕,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皖东一带,与桂系两集团军密切配合作战。
讲述
台儿庄战役唯一活着的指挥官仵德厚
率40人冲锋最后只剩三人
仵德厚是迄今为止台儿庄战役唯一活着的指挥官,国民党二战时期的“少将师长”。最近忙于应付各家媒体的他接到记者的电话依然非常开心与热情,“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卫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老人如是说道。
任何一场战争,敢死队都是勇敢的代名词,仵德厚率领的40人敢死队中,最后存活的只有3人,而且全部受伤。“我当时任38军176团某营营长,赶到台儿庄一线时,池峰城师长命令我率队进城,这时台儿庄城里已经血战多日,我军和日军拉锯一般反复争夺,伤亡都很大,进去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当时我挑了40人组成敢死队随我进城,听说那场战役像这样的敢死队组织了一拨又一拨,但活着的没有几个。”
“战斗都是很惨烈的,敢死队行进过程中,战友被炸死了,人头一下子落到我怀里,肠子挂到帽子上,到处都是血,那种场景惨烈啊。但战斗还在进行,我们把人头一放,拿起枪接着打。我们不怕敌人,敌人就怕我们……”
淞沪会战少年英雄王楚英
娃娃排长激战“血肉磨坊”
王楚英素有娃娃排长的称号,他走上战场亲手杀敌的那一年仅有14岁。在南京的居室中,这位参加了淞沪会战最惨烈战斗的“少年英雄”向记者讲述了年轻时的胆怯与决心,他告诉记者:“上海这一仗,把国家的威望打出来了,牺牲了很多人是很可惜的,但这些血肉换来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我们另眼相看。”
1937年8月23日,年仅14岁的王楚英参加了罗店战斗,这是他参军的第10天。淞沪会战中,他与敌血战83天,两次受伤不下火线,多次完成攻坚任务。
罗店在当时被称作“血肉磨坊”,在淞沪一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王楚英说,这个名称实际上还是日军叫出来的。“我们11师在罗店伤亡好几千人,而日本人也是伤亡惨重,被打得胆战心惊,把罗店叫做‘血肉磨坊’。”
王老至今记得68年前的阵地上的一幅景象,早晨炊事员送了一大桶饭到阵地上,晚上再去收拾碗筷的时候,几个炊事员都哭着回来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没有人吃我的饭了啊……“当时我是接替牺牲的特务排排长周大鹏成为代理排长的,大家一直叫我娃娃排长,后来成为娃娃上尉,现在反而没人叫了。”
链接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在正面战场作战的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在敌后坚持抗日的则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虽然,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存在着消极抗日和保存实力的心理,但是,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了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如张自忠、李宗仁、卫立煌等。
国民党军队先后打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在武汉会战中,国民政府曾一度集中了130个师的兵力与日军作战。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毙伤日军近4万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得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彻底破产。在此后的湖南常德保卫战等战斗中,国民党军队都有过不凡的表现。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徐林 通讯员 钱婷(南京大学学记团)
图:
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健在者杨养正于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首次重返上海。在老团长谢晋元的墓碑前,这位91岁的抗战老兵禁不住抚碑恸哭。莫伟浓 摄
抗战胜利60周年将至,游人自发到罗店抗日纪念碑献花凭吊。莫伟浓 摄
四行仓库现在仍然静静地伫立在苏州河畔光复路1号。 莫伟浓 摄
来自广东蕉岭的抗日英雄谢晋元率八百壮士举手宣誓:将生命奉献于国家与民族。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60多年过去了,台儿庄站牌仍在,弹痕犹存。 莫伟浓 摄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