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时不计成本的自相残杀,只能让外国人利益最大化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南汽收购罗孚汽车终于尘埃落定。根据海外媒体报道,南汽的最终出价在5000多万英镑到6000多万英镑之间(约合7亿—9亿人民币)。而这并不是中国企业收购罗孚的全部成本,上汽去年还斥资6700万英镑(近10亿人民币)买下了罗孚25型和75型汽车及各款发动机的设计所有权。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厂家收购罗孚总花费在17亿-19亿元左右。
中国企业之间总是发生这种竞购,海外卖方为了把资产卖个好价钱,当然希望中国企业竞相抬价,而中国企业之间却总如对方所愿,频频出现自相残杀的收购和竞标。
举一个反例,美国福特和通用两家曾经竞买大宇,通用介入之后,福特就主动退出了,最终通用仅仅花费了4亿美元就把年生产能力60万的大宇优质资产接手下来,直到目前来自大宇的车型依然是通用的主力车型之一。
反观中国企业,收购时经常表现出志在必得的气势。上汽在收购双龙时,半路杀出的蓝星硬生生抬高了上汽的收购成本,最终收购一个年产能力20万的双龙,上汽花费就达10亿美元。中国同胞之间这样相争,会让外国人得了“渔翁之利”。
本次中国企业收购罗孚,两家中国企业都没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在这次收购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田“反应过来”了,撤走了罗孚45型轿车的设计图和设备,并销毁了图纸,使中国企业收购的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中国企业对罗孚的工厂也很难整合,工人不能轻易下岗;在国内,由于此次收购,收入南汽囊中的只是罗孚MG跑车以及一些发动机项目,而上汽拥有的是几个系列汽车和发动机的设计所有权,由于产权有交叉,谁也不能轻易使用,很可能还要打官司。
中国汽车企业应该认识到,国外汽车企业的壳并不是那么重要。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汽车公司很多都曾陷入过危机,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公开上市的企业,但中国收购这些企业显然没实力。而品牌比较好又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公司(如大宇)都被收购殆尽,中国企业只能不计代价去捡一些业绩非常不好的空有个牌子的“烂苹果”。我们或许把汽车品牌这个“壳”看的太重,通用收购大宇之后只是充分利用了其生产能力,而大宇这个品牌也被抛弃了。
中国汽车企业在收购时经常表现得不理性,这点也许需要政府或国资管理机关来协调,但是政府部门的介入往往形成“一个政府部门支持一方”这种情况,无助于减少收购成本。
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到有理性的收购,对被收购方的价值(包括技术价值和壳价值)有一个客观的估价和评价。购买企业也如同购买文物,什么年代,稀缺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在内。不能想拼就拼,尤其不能同胞间杀的眼红,应根据收购方带给自己的可能收益定一个最高能承受的价格,超过这个价格就果断放弃。福特和通用争购大宇时并没有政府介入协调,但最终买了一个好价钱,这就是企业理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