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受不受资助?
韦永庚跟很多内地学生平日里都有交往,他对内地生的印象是:“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习也勤奋刻苦,这对香港本地学生,有比较大的冲击。我们也希望这种对比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存。”但内地生的缺点也很突出,“很多刚来香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动手性很差,依赖性很强,常常会觉得,怎么有那么多的事情要我自己作决定,从选什么课程、什么老师,到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没有人给指导意见,就会很慌。因为以前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老师、家长事先给安排好了的,他也习惯了被安排。”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韦永庚发觉,很多学生毕业时这些方面的表现跟3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收获时,都认为自己学会了自己作主,独立思考、参与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大学教会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韦永庚说。
香港高校大多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在内地招生,但都将内地生的比例限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如港大1998 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时,规定的比例是新生总人数的1%以下。当年,港大在内地招收了29名学生,奖学金由香港马会提供。
香港高校限制内地生比例的主要原因与政府补贴有关。香港最著名的8所高校都是公立学校,本地学生就读大学时,香港政府会补贴大部分的培养成本,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只占到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每个学生实际上都在享受着香港政府的津贴。所以,即使非本地学生跟香港学生缴纳一样的学费,他们也享受到了额外的香港政府津贴。在某种程度上,扩招内地生,意味着挤占香港纳税人的资源。
今年香港高校普遍对内地生进行扩容,原因是香港政府今年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政策。在维持受资助的非本地生名额上限4%的基础上,各校可以有6%的无资助名额,非本地学生总额可达到各校学生总数的10%。香港各高校都将这些名额中的绝大多数留给了内地生,如港大,总共270个非本地生名额中,内地生就占了250个。但香港的高校还是普遍反映这个限额太保守,多所大学都表示希望将上限提高到20%。
韦永庚在谈到招收非本地学生时谈到了“有益于香港社会”的标准,更多地把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放到更宽阔的视野去看。以对待“人才流失”的看法为例,韦永庚说:“台湾地区在19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出去留学,有人大叫‘人才流失’ ,可是到了现在,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就是这批人。内地现在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人才只会流动,不会流失。如果港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为中国内地输送人才,两地彼此了解、联系和沟通可以因此更紧密、更深入。那也是对香港社会有益的事情。”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熊景明认为:从长期来看,依赖政府补贴并不利于学校良性的自主发展。但香港鼓励捐款的免税制度,则是异常发达。良好的法治基础及建基其上的信用制度,使香港可以推行捐款自动申报制度,政府根据个人申报的捐款数额返税,鼓励个人和企业捐助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萧今教授认为,香港的这种经验内地可以学习。比如鼓励民间办学,不一定非要民间办学校,可以采用捐款免税的制度,鼓励地方企业家捐款,为当地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出去就学。这其实是更具可操作性、也更长远的办法。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香港”,共找到 53,834,44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