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开始,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再起,如果说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那一次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那么,这次争论的主要焦点则是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趋冷。<<<
刘树成:经济增长正向适度增长回归
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各种不同看法很多,我将之主要归纳为五种。第一种,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趋冷,表现为“增长快速下滑通货紧缩”。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或周期顶峰已经过去,经济已经处于周期的下行阶段,已经并将继续处于下滑态势;同时正在走向通货紧缩。第二种,认为中国经济是“高增长通货紧缩”。认为经济仍可维持高增长,但通货紧缩在下半年不可避免,明年很可能继续通货紧缩。第三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由上升期转入稳定期,由加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是“高增长低通胀”。认为2005年的中国经济是自1998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表现最好的一年,中国没有出现过这么好的组合,目前通货紧缩不容易发生,经济增长快速回落的情况基本可以被排除。第四种,认为目前经济增速的小幅回落是合理减速,是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构性调整,预计经济增速有个一两年的回落后,会再次往上走,2006年的情况可能是前低后高,开始新一轮增长周期。第五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过热,而且是全面过热。
我认为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所谓“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鉴于在已经实施的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正由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区域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而且这些调控政策的效应尚在进一步释放中,所以,我认为,总体上说,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双稳健”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改变,而应继续实行下去。也就是说,当前宏观调控的总体政策取向,仍应实行松紧适度的中性政策,既不要变为紧缩性政策,也不要变为扩张性政策。<<<
在实行中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当前经济形势良好,但一些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各种制度手段、财政手段、信贷手段、价格手段,大力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促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保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些主张中国经济已趋冷、要重新提速的观点,往往都避而不谈中国的资源约束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约束、能源资源约束、矿产资源约束、水资源约束等)。<<<
刘伟:经济增长的缺憾值得关注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多省、市特聘专家顾问。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前一阶段的调控,严格来讲不是宏观调控,而是政府调控。为什么呢?因为宏观调控是指对总量的调控:即对总供给或总需求进行调控。这次政府并没有一个部门说过,中国经济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也就是说,没对总量作出明确的判断。所以,我觉得不能乱用宏观调控这个概念。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是进出口,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进出口现在是一半对一半,出口增长快,进口增长也非常快,特别是高端技术和一些重要的能源动力、原材料。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砂进口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这有点不符合大国经济的地位,大国经济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其发展要素是80%左右自给,80%左右的产品是在国内市场。如美国,实际上它对国外的进出口最多是20%左右。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岛国,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依赖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地降低对外的依存度,从而降低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这么高,对经济增长存在严重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还不是短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高,从客观上看,表明中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投资很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它没有真正转移到靠要素效率的提高的增长方式上来,比如中国现在的电荒,是因为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需求超乎异常的增长?中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到去年年底是4.4亿多千瓦,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们已经超过日本了,可是我们的GDP只相当于日本的1/3。我还只说了能耗,还没讲生态环境等。以目前的增长方式,支撑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的经济发展,到底能支撑多长时间?如果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转变的话,就算各个方面都能维持,最终给人类带来的也是文明的灾难。<<<
陈东琪:温和调整不是“走下坡路”
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目前的经济运行在一个中间状态,不是处在“总体过热”和“总体过冷”这两个极端状态。可以说,本轮短周期经过3年上升,去年达到高点后逐步转阶段,今、明两年处于温和调整之中。温和调整不是“走下坡路”。所谓温和调整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不太大,如果下降太多,降到7%以下,甚至出现“硬着陆”(下降一半,在5%以下),不但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失业和通货紧缩压力,而且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慢性衰退泥潭,错过黄金期的发展机遇。
本次周期性经济繁荣自始至终靠工业和建筑业带动,农业拉动时间较短,服务业仍未从低迷中走出来,目前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短边产业”。下一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体制改革措施安排,一定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一定要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通过建立多元竞争的服务市场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具有短期平衡的意义,又具有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意义。<<<
易宪容:经济增长放缓是好事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者用发达市场体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转轨经济中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经济指标,那么这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与现实相差很远。由于国内经济指标的差异性及非协调性,用这些经济指标来判断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让我们面临很多的困难,也是目前对宏观经济判断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学界好好反思。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内经济突然从高速增长、投资过热及通胀中走出,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国内投资放缓而让银行信贷增长减弱等,应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特别是本轮经济增长多是以建立在银行信贷失控、地方政府主导及房地产单方面推动的基础之上。这种增长放缓,不仅能够缓解目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与瓶颈,也能够为国内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创造一些条件。因此,我认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好的调整期,而不是有学者认为出现了所谓经济周期下行。
如果中国的经济只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对土地、对农民工人力资源掠夺的基础上,那么中国经济成就的意义何在?因此,目前中国经济放缓,应该是一个好事,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良好契机。<<<
权威机构的专家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中国经济正在渐入佳境,即有望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出现放缓苗头,是中国经济走向‘软着陆’的正常现象,”尽管投资增速可能放慢,但仍足以支持全年经济增长8%的预定目标。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实施近两年后,经济出现的放缓趋势,正是中国期望看到的结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从而熨平经济周期,使来之不易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延续更长时间。<<<
您对于我国的经济形势、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有何看法?敬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