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变脸”可谓一绝,如今的四川“官车”也会这绝技。
汽车的“身份证”就是牌照,而牌照是有讲究的。一般省市领导人的专车,车牌号总是排在最前边,公、检、法机关的车也能一目了然。一车一牌,这是法定的。所谓“官车变脸”,则是通过一种电动装置能瞬间切换不同“身份”的牌照。据观察,四川成都一次重要会议上,与会不少官车已装上“变脸器”。司机一语道破:车牌一换,想官就官,想民就民,行动方便!
官车为什么要变脸呢?因为官车私用屡遭媒体曝光和群众检举,成为一大腐败现象。为了逃避监督,不希望被人看到公车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干不该干的活,于是就要变脸,公的暂时变私的。有人称他的车“变脸”是经过审批的,是“工作需要”,相信这只是极少数。比如公安侦察,跟踪嫌疑犯,换个牌子为了隐蔽。但问题是,群众却总是在大酒楼、夜总会、桑拿浴、洗脚房前发现装着“变脸器”的公车,而且多不是公安机关的,又怎么解释呢?
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是下有监督,上有戏法,当官的跟老百姓搞起了捉迷藏。这公仆当得真有点累!可没法呀,对于公车私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种禁令、条例多得数不胜数,群众对此更是深恶痛绝。光硬顶不行呀,顶风作案又怕抓了典型,得想点辙,好汉不吃眼前亏。没眼力架的还比着赛着买好车,公车私用显派摆谱,聪明点的则两套车牌玩“变脸”,想耍威风就挂官牌,想掩人耳目用民照,灵活多变。
看来治理公车腐败还真不易,不过想想也好理解。在一些人眼中,配车按级别,是一种享受和待遇,领导“专车”,就是我领导的车,我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不够专车待遇的,逮着公车私用一下也就很自然了。你说这叫腐败?毛毛雨啦,一没装腰包,二没存银行,大不了也就是“公车消费”而已,上不了纲线,法院、检察院也不会理这些“小儿科”,顶多也就老百姓嚷嚷几句。涉及公车的一系列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制度问题。公车改革喊了半天,地方当权者不积极,自然宣传呼吁“雷声大”,实施下手“雨点小”。如果公车一改,专车大减,公车私用消失,那意味着现在的既得利益者的巨大损失,意味着威风凛凛的派头、有专职司机的炫耀、通行特权随之而去,这对某些享福惯了的官老爷们实在是“不能承受之痛”,他们怎么会积极车改?
那么,公车私用就没治了?车改又路在何方?仍靠官员自改自纠显然不是有效办法。政府和公职人员都是由纳税人供养,公众都应对政府开销具有相当发言权。在发达国家,各级政府预算必须通过议会这道关。如被否决,不仅分文钱不能动,政府还可能遭受不信任。我国1954年至今的四部宪法也都赋予了人大预算审批权。可实践中,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权的划分仍未法制化,预算执行审计并没有从行政权中分离等因素,各级人大始终受到一些制约。群众虽然对公车、招待费等许多问题牢骚满腹,但是没有发言和决断权。而在打击各类损公肥私中,预算细致透明,让人民代表更具有代表性,切实履行群众监督,恰恰是关键中的关键,更是政府执政透明化、公开化、体现民主的必由之路。此外,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形式也必须改变。香港“廉政公署”、发达国家相关机构的经验应予慎重考虑和借鉴。而在依法治国大环境下,更必须明确许多问题的性质。不能还像现在这样,公款吃喝玩乐、公车浪费几十万安然无事,或至多给个什么小小的处分。
“公车变脸”说明有的人已在“夹起尾巴”,说明群众、媒体监督、揭露、曝光还是有威力的,不管怎么变脸,“尾巴”还是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