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爆肚冯”老板冯广聚幼年时曾遇日本人端卤煮到回民摊上吃
人物档案
姓名:冯广聚
年龄:73岁
职业:老字号“爆肚冯”老板
冯广聚简介
冯广聚,1932年生于北京大栅栏前的大齐家胡同,在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是北京百年老字号“爆肚冯”的第四代掌门人。
据冯广聚介绍,第一代“爆肚冯”是在清光绪年间,当时冯家的铺子在后门桥一带。
清光绪末年,冯家第二代传人冯立山将生意交由侄儿冯金河(冯广聚之父)。1919年,“爆肚冯”由后门桥移到前门,并有固定摊位。
冯广聚从小就在店里帮忙,闲暇时光,则在大栅栏一带玩耍嬉戏。由于战乱,“爆肚冯”的经营断断续续,直到1985年,冯广聚经营“爆肚冯”再次开张,并且组织其他老字号小吃共同复出。
如今的“爆肚冯”开在牛街清真超市,73岁的冯广聚每天还要到店里跑一趟,嘱咐店员要把食物弄干净、对客人要客气、说话不能粗声粗气……
民国八年(1919年),冯广聚的父亲冯金河在前门外廊房二条摆下了前门“爆肚冯”最早的摊位。1932年,冯广聚出生。
1937年前小吃店生意火爆
一楼吃小吃,二楼听大鼓,人来人往,上上下下,络绎不绝
当年的爆肚摊子,是和炸豆腐的、爆肉马、烫面条马等其他五家合在一起开的清真小吃店。“一开始的生意很好,客人很多,楼上还有戏曲演出。”冯广聚还记得小时候在店里一楼吃小吃,二楼听大鼓的情景,人来人往,上上下下,络绎不绝,当时被誉为“小六国饭店”。
当时的前门外廊房二条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廊房头条是金银珠宝街,二条则多是小吃买卖,是大栅栏地区始终热闹的地方。
1935年,冯金河在门框胡同单开了一家“爆肚冯”小吃店。老北京有一句民谚:“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指的是老北京城最繁华的几个地段,门框胡同也在大栅栏地区,能与王府井西单相提并论,靠的就是小吃集中并且出名。
“那时候北京城的很多人都到门框胡同吃小吃,生意虽小但很火,不少戏曲界的演员也喜欢到小吃街来演出、消费。”在冯广聚的儿时记忆里,充满着当时全家人对事业的信心,因为在冯广聚眼里,从来都是繁华和热闹的景象。
遇见日本人要叫“太君”
北京沦陷后,整条街、整个大栅栏都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1937年北京沦陷,同年冯广聚的母亲生下了一个小妹妹,随后因月子病而故去。
“那一年生意也不好做了,客人一夜之间就少了。”因为门框胡同在前门外,战争爆发后,城里的人都不敢出门,很少有人从内城到前门外来消费,“爆肚冯”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不光是他们一家,整条街、整个大栅栏都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这一年写进冯广聚记忆的,全是家里人卖家里东西、当当的情景。“买卖根本赚不到钱,前门的小吃店最后关门了。”冯金河埋葬了妻子后,在门框胡同支了一个小摊子,改卖烧饼维持生计。
当时,城里总是能看见日本兵,他们拿着枪,戴着小帽。街上的生意人看见日本人走过来,都被迫点头叫他们“太君”。
“太君”伸手抓父亲的钱
父亲拨开日本人伸过来的手,跳上去对准日本男人的脸,左右开弓,连扇几个大嘴巴
冯家的摊子旁边是同乐电影院,当时电影院在改铺方砖路面,一个日本男人在那里做监工。
“他(日本男人)总是连吃带喝的不给钱。”有一次,日本男人喝醉酒后到摊子前,冯金河照例作揖叫他“太君”。日本男人往摊子上瞥了一眼,没坐下,一伸手从烧饼盆里抓了几个烧饼揣进口袋里,冯金河没敢言声。“太君”见掌柜的不敢反抗,又把手伸进了冯金河的围裙里。
“他是要掏我爸爸围裙里的钱,那是我家一天的收入。”冯广聚回忆道,父亲一直压着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拨开日本人伸过来的手,跳上去对准日本男人的脸,左右开弓,连扇几个大嘴巴。“我父亲人高马大,日本人比较矮小,根本不是对手。”醉酒的“太君”挨了几个巴掌后滑到在地,脑袋刚好磕在路边的台阶上,流了好多血。6岁的冯广聚躲在摊子后面,看着日本人连滚带爬捂着脑袋跑了。
冯金河打过日本人之后开始后怕,赶紧收了摊子。整整一个礼拜,冯家的人都没敢出门。有邻居劝他们赶紧搬走躲起来。“日本人竟然没来找,一个礼拜后摊子又开张了。”冯广聚想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没有来报复,只是记得后来摊子重新开张时,一个总在门框胡同巡逻的警长跟父亲说:“老冯,下次别找事了。”冯广聚还看见父亲偷偷塞给警长一叠钱。
腰间别枪回民摊前吃卤煮
冯家是回民,而卤煮是用猪内脏做成,父亲第二次痛打了日本人
自从打了日本人,冯家的生意做得越发谨慎,父亲冯金河不出摊了,让几个儿子盯着摊子。“那时候有地下党来我们摊子上吃饭,后来我大哥跟他们走了。”冯广聚的大哥冯广义后来参加了抗日,1949年后回到家。
就在父亲打日本人后不久,冯家又与日本人爆发了更激烈的一次矛盾。
一天,一个日本人来到冯家的摊子前,腰间别着手枪。“一副高傲的样儿,最可气的是,他手里端着一碗卤煮!”冯家是回民,而卤煮是回民忌讳的食品。
当二哥冯广俊过去劝日本人离开时,日本人不听解释,怒气冲冲地站起来把装着卤煮的碗朝冯广俊砸去。冯广俊一躲,一碗卤煮砸到墙上,洒了一地。“我当时七八岁,躲在墙角吓得直哭。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父亲冯金河从家里出来,和二哥一起抓住那个日本人打了一顿。“冯家人带着复仇的快感教训了那个日本人后,忐忑不安地躲了几天,居然仍没有日本人来找他们。
亲眼看见日本兵抓人
被抓的是一个收脏衣服洗的人,以后冯广聚再也没见过他
“1941年以后,前门一带特别乱,日本人总是抓人。”正在上小学的冯广聚一天路过前门棋盘街时,就亲眼看见过抓人。
被抓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穿着对襟白褂,是这条街上挨家挨户收脏衣服洗的,冯广聚以前曾看见过他。两三个日本人突然上前逮住他往一辆汽车上拽。
“我们猜测,把人抓去不是当兵就是做试验。”街上的人看见抓人都不敢凑上去,只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拉住日本人,说在街上随便抓人是犯法的。“日本人把年轻人一把推开,还是将他拽上车带走了。从此以后,冯广聚再也没有见过那个人。
冯广聚居住的门框胡同里还有个倒脏水的人得了霍乱,被日本人带走了。
“那个人还没死呢,日本人就用石灰水把他泡起来,怕霍乱传染。”倒脏水的人后来被石灰水泡死,日本人将尸体烧了。
解放后“爆肚冯”重新开张
在冯广聚的招呼下,豆腐脑儿白、奶酪魏等北京小吃相继复出
1945年,小学还没毕业的冯广聚在学校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跟所有的学生一样,兴奋地背着书包跑回家,将消息带给父母。
“前门楼子西边就是西火车站,好多日本人的家属在那里搭帐篷。”前门一带当时有很多日本侨民搭帐篷、露宿———等待火车回家,“老人、年轻妇女、孩子,没有年轻男人,年轻的全被拉去打仗了。”冯广聚对于战争的印象到此为止。
冯家的生意一直经营到1958年,冯广聚进了国企,在一家饭店当上了厨师,“爆肚冯”生意被中断了。直到1985年,“有个回国的华侨说,解放前吃过我家的爆肚。
劝我继续把‘爆肚冯’开下去,“冯广聚说,在多方努力下,”爆肚冯“又开张了。
随后的几年里,在冯广聚的招呼下,豆腐脑儿白、奶酪魏等北京小吃相继复出,如今在牛街清真超市的二层小吃街,过去在前门外门框胡同兴旺过的很多小吃,得以重出江湖。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佟佳熹
本版摄影:实习生范远志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