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甲午中日海战已经过去了110年,曾经飘扬着龙旗的军舰寂寂地沉没于黄海大东沟下,一代海军的梦想随之灰飞烟灭。而昨天,则是“九一八事变”73周年纪念日,全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拉响警报,以示警钟常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比此前只有沈阳、南京等个别城市举行拉响警报的活动,这次参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以及隆重程度实属空前。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面对两个世纪以来被邻国欺辱的国耻,我们当纪念什么?反思什么?
无疑,时光远去,但记忆难灭,这国耻最直接、最激烈的刺激,首先来自事件本身。甲午一役,清政府以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海军实力居然败给了“东洋小国”,最终不得不签订和约、割地赔款,举国一片哗然,也一片大恸。1931年,日本再次挑动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东三省沦陷,在此后的15年内,中国大片的土地被占领,民众大量被杀戮,民族处于亡国灭种之紧要关头。中国人习惯说“八年抗战”,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的抗战应该为15年。
然则事件只是结果,纪念国耻,还需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上反思。大东沟一战,装备似乎略胜一筹的北洋舰队,却以0:5的比分大败,根由其实已深种在当年海军军款化为西太后寿款、举国物力只是用来奉一己私欲的时候,因此海战即便一时可以侥幸得胜,最多也只是暂续满清之命,于整个时局并无根本之助。“九一八事变”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哀怨而愤怒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响起,南京国民政府在“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法西斯专制之下,选择的是独裁者的个人利益,牺牲的却是国家与民族的根本。民意算什么?在一纸“坚决不抵抗”的命令下只能被强奸。如果说海战之败、“九一八事变”之痛是国耻,耻辱的深处,其实还应有“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的教训。所以纪念国耻,还应当在历史的更深处反思两国几乎同时开始而路径迥异的现(近)代化成败。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举国上下从科学技术、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国家制度上都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全民的现代化意识浓烈而取向清晰。而无论是清朝廷,还是北洋政府,抑或是南京政府,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缓慢而乏力,始终在边缘地带游离,浅尝辄止,迟迟不能触及决定国力根本的制度改造,以致徒然有洋务运动,有新式军队,但政府能力捉襟见肘,令亲历者痛,令观史者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