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争论并没有对杜鲁门总统产生多大的影响,事实上,杜鲁门总统已经做出决定。后来,他写道:“我始终认为原子弹可以作为军事武器,并且对于使用原子弹也从未有过任何怀疑。”第二天,杜鲁门让贝尔纳打电话给已经返回华盛顿的史汀生,询问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第一颗原子弹轰炸日本。史汀生告诉总统,大概在8月4日或5日可以准备好,届时就可以使用原子弹作武器了。
杜鲁门辞去了战时调查委员会的主席职务,准备竞选副总统。图为他正在和同事们道别。这些参议员从左到右依次是霍默·弗格森、哈罗德·伯顿、汤姆·康纳利、欧文·布鲁斯特。杜鲁门在三年任期当中,战时调查委员会为政府节省了150亿美元。
午餐时,杜鲁门最终还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了斯大林关于原子弹的事情。杜鲁门走到斯大林翻译身旁,漫不经心地说:“请你告诉最高统帅,我们已经研制出一种毁灭力量极不寻常的武器,我们打算用它来征服日本人,我想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斯大林听后,冷静地回答说:“我希望美国能好好运用它来对付日本。”
杜鲁门在谈话中非常谨慎,他刻意避免用“核”或“原子”这类词语来描绘这种武器。事后,丘吉尔问杜鲁门:“会谈如何?”
“他没有问任何问题。”杜鲁门回答。
斯大林当然没理由感到吃惊,因为早在1943年苏联情报部门就已经获知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事实上,当杜鲁门还在遮遮掩掩谈论原子弹时,苏联已经在两年前就开始研制自己的原子弹了。
7月24日,杜鲁门授意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作战命令。命令开头如下:“第二十航空队应于1945年8月3日后,在气候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下列目标之一投掷特制炸弹:广岛、小仓、新氵舄,、长崎。”
7月25日,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少将在华盛顿接到作战命令后,他立即飞到关岛,下令李梅将军和第五○九混合大队队长保罗·W.蒂贝茨上校准备投掷核弹。
在杜鲁门与斯大林谈论原子弹的同一天,杜鲁门总统和丘吉尔都同意了波茨坦宣言的最后定稿,但是,所有文件在发表之前都必须得到中国最高领导蒋介石的同意。7月26日,蒋介石的同意批件抵达波茨坦,同一时刻,丘吉尔得知他们的保守党政府在普选中落败,工党胜出,克雷芒·艾德礼将出任新一届的英国首相。
当天晚上9:20,盟军向全世界广播了波茨坦“宣言”。“宣言”表明如果日本不接受无条件投降,那么“盟军将全面攻占日本本土”。“宣言”既没有提到特殊武器,也没有提及保留日本天皇,“宣言”12章的最后一条表明:“一旦日本建立起新政府,这个政府不但能够满足日本人民自由表达意愿的要求,而且热爱和平、富有责任感,那么驻日盟军会尽快撤离日本本土。”
7月27日早晨,东京的监听员收听了波茨坦“宣言”,随后,他们赶往帝国图书馆,把匆忙抄录的副本呈交给正在开会的政府内阁。铃木首相和其他官员心情沉重地研读了“宣言”,期间,外交部长东乡仔细研读“宣言”后发现,他们仍然有可能进行和平协商。但是,海军参谋长丰田副武上将要求立即发表宣言:“日本政府认为‘宣言’极不合理,对此不予考虑。”最后,政府内阁同意让铃木首相公开谴责波茨坦宣言,但不能立即拒绝接受宣言,同时准许报刊刊登宣言的删节本,但不允许发表任何评论。
随后,铃木首相在对外发言时,犯了一个语义学上的错误,从而造成了日后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当天下午4点,铃木告诉记者:“在我看来,波茨坦宣言不过是开罗宣言的翻版,所以日本政府不会认可它的重要性。我们对此不做评论。”日本当时“不做评论”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指“沉默”,另一层意思是“杀死”,因此,若严格地按字面意思翻译,意思是“用沉默杀死”——也可以理解为“不做评论”。
铃木首相希望表达的意思是“不做评论”——这样日本政府才有时间继续研究宣言,然后再做出决定。然而,大多数日本记者都是按字面意思解读首相的讲话,即:用沉默杀死或不加理会。他们认为政府已经拒绝了波茨坦宣言。同时,好几家报纸公然无视政府严禁对此做出任何评论的命令,都刊发了自己的意见。《每日新闻》头条报道“一件可笑的事情”;《朝日新闻》评论道:“美国、英国和重庆的联合声明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宣言仅仅是更加强了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使他们能更快取得战争的胜利。”
7月30日,《纽约时代》判断铃木的评论实际上意味着日本人拒绝了波茨坦宣言,于是当天的报纸头条标题为“日本正式拒绝盟军促其投降的最后通牒”。
美国政府也同样认为铃木的讲话表明拒绝接受宣言。于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最终破灭了,事实上,没有人愿意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同一天,《时代周刊》报道,史汀生在华盛顿致电总统,请求下令投掷原子弹。随即,杜鲁门快速签署了答复命令:“批准提议。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投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