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沙场千秋颂,许昌永记忠烈魂。1944年,新编第29师师长吕公良率领3000名中国守军,拼死抵抗日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
历史这样描述河南在抗战中遭遇的劫难:1944年春,日本军国主义妄图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的命运,出动16万兵力,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中国军队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战”,史称“豫中会战”。
“许昌保卫战”成了这场战役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
1944年3月,中国陆军新编第29师受命守卫许昌。日军1944年4月相继攻陷郑州、新郑、尉氏后,调集第37师团、第27师团、第62师团与第7旅团各一部将许昌团团围住。
4月23日下午,中国守军在城内召开誓师大会。师长吕公良慷慨陈词:“日本人大兵压境,许昌必有一场苦战,我们身为军人,守土有责,誓与许昌共存亡。城存予存,城亡予亡!”当时许昌城方圆不过一公里,中国守军不足3000人,日军却有万人之师。
30日拂晓,日军开始攻打许昌,从中午起连续发起四次冲锋,均被击退。当天下午,日军出动12架飞机轮番轰炸许昌城,许昌城笼罩在硝烟和火光之中。
战斗最紧张时,吕公良坐镇指挥,抗击日军的士气更为旺盛。南关一带阵前日军遗尸遍地。吕公良抽调守军,在城内南关等地与日军展开巷战。在逐街逐房的争夺中,预备队官兵与日军反复进行白刃战。
4月30日下午,日军坦克群冲进许昌城内,轰塌轧平城里尚未被敌机和大炮完全摧毁的房屋、战壕工事。
守军誓死不屈,冲出战壕工事,与敌人短兵相接。整个许昌城都在展开巷战和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文峰塔上的炮弹
8月10日上午,许昌名胜文峰塔下的许昌博物馆内,原馆长黄留春手里托着一枚锈迹斑斑的小炮弹,神色凝重地说:“这枚炮弹是日寇侵略许昌的铁证。”
位于许昌市区东南部的文峰塔,距今已有391年的历史,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在对塔身进行维修前,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测绘到塔顶50米处时,在八角攒尖顶面,发现了一个长125毫米、直径37毫米、重0.35公斤的小炮弹,弹头向下,尾部朝上,自东南方向斜射进塔顶瓦垄上,将瓦垄射穿一个长22厘米、宽12厘米的椭圆形空洞。
塔顶哪来的炮弹?带着疑问,黄留春来到许昌驻军的军械所,经所长张达贤等人鉴定,该炮弹系日军侵略许昌时留下的,是日军37毫米的飞机航空炮弹丸。1993年,在进行维修时,又在塔上发现了一枚类似炮弹。如今这两枚弹丸一枚存放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一枚存放在许昌博物馆。
张达贤的叔叔张访朋曾任新编第29师第85团一连连长。1991年,70多岁的张访朋特意来到许昌,在文峰塔下,抚摩着这枚日军遗留的炮弹,老人讲述了几十年前那惨烈的一战。
“从历史上看,除了日军对文峰塔进行过轰击外,还没有发现其他军队向文峰塔进行过炮击,可以肯定,塔上发现的两枚炮弹,均是许昌抗日保卫战时留下的。” 黄留春说,“这是罪恶的炮弹,是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
(稿件采写 杜文育 文字整理 曹明军)
斯人斯事
吕公良家书
“我已充分准备,打仗是军人的本分,希望他来一拼,恐怕此信到时,我已在与敌人拼命了,不必过分代我伤心,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 ——吕公良殉国前与妻书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