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整整60周年的日子。在这60年里,特别是近10年来,日本在“反省侵略历史”方面是如何做的?是如何处理与亚洲邻国关系的?日本众议院通过的“战后60周年决议”真正反映出什么动向?
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本月2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战后60周年决议”,与1995年通过的“战后50周年决议”相比,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这些不同反映出日本什么新动向?
金熙德(以下简称“金”):与1995年“战后50周年决议”相比,“战后60周年决议”有其共性,也有不同。
共性是:两者本意都是要对那场战争的认识做个总结;也都避重就轻,回避侵略者的责任,玩弄了很多文字游戏,把日本的侵略行为归咎于当时所谓的“侵略时代”,以此来淡化日本自身的侵略罪行。
不同之处是,它比1995年的决议进一步倒退。第一,它删除了1995年决议中“侵略”、“殖民统治”这样的字眼,而只用“日本过去的行为”这样模糊的方式来表述日本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模糊和淡化了日本的侵略责任;第二,它又加进了“日本是受害国”这一点,出现了“日本是惟一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这样的语句,通过强调“日本受害”进一步掩盖其侵略行为;第三,加入了“纪念联合国创建60周年”这一内容,以配合日本的“争常”外交。
总起来说,“战后60周年决议”反映了当前的日本政治全面向右转的动向,以及为走向政治大国而表现出的强硬姿态。
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右翼势力日益抬头并扩大,作出了一系列伤害邻国感情的事。您能否对近10年来日本对华外交中日益表现出的“右倾化”趋势进行分析?这一倾向有什么具体表现?
金: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与七八十年代的确不一样。由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速度、日本国内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日本90年代以后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向右转和强硬化,具体表现在一系列问题上。
首先是历史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参拜靖国神社,小泉连续4次参拜,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反悔的迹象;另一个表现是日本在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无所顾忌,文部科学省纵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此外,一些阁僚不断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这种势力日趋蔓延、越来越无所顾忌,首相和阁僚的错误举动也越来越公开。我想强调的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对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形成了严重挑战。
第二是台湾问题。日本不应干预台湾问题,不应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但近年来,日本与台官方关系日益升级,如解除了课长以上官员不能访台的禁忌、允许李登辉访日、公开表示日美同盟当然包括台湾、恢复在台湾纪念天皇生日等等。
第三是安全问题。日本越来越显示出不但要成为政治大国,也要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具体表现为海外派兵、日美军事一体化、日本军事外向化等,这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安全互信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压力;而且,日本还倒打一耙,宣扬中国对日本形成威胁,是最积极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国家之一。
第四是领土问题。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咄咄逼人,违背了中日之间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协定,不断单方面改变尚有争议的现状,挑战中日关系底线。
记: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日本怎样的用心?
金:日本想加紧实现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标,为此,一方面协助美国实现其东亚战略,另一方面借助美国的扶植达到自己的目的。背靠美国的情况下,日本采取两个重要手段。第一是否认侵略历史,认为要成为政治大国,就要摘掉二战侵略国的帽子,而这一做法势必引起日本与那些曾受其侵略的国家的摩擦和对立;第二是为了主导东亚而防范和抑制中国,认为日本要走向大国必须与中国一争高低。
总之,日本在其“协美制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抑制中国的发展,自己却要在政治、经济、安全上确立高于中国的优势。这两点都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格格不入,势必激化中日矛盾。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