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和中国战时首都,侵华日军一直企图攻下重庆,以摧垮中国军民抗战决心,实现其占领全中国的野心。
八年抗战中,正是在“守住重庆,就是守住中国抗战之命脉”的信念下,中国军民不屈抗战,付出惨烈的牺牲,始终没有让日军的野心得逞,从而保全了抗战大后方重庆,撑起了中国抗战之危局,重庆成为最大的天然军事屏障。
西北门户潼关敌寇7年无法逾越
1937年,日寇进犯华北,北平、天津先后沦陷,继而太原失守。敌人南犯,至山西南面黄河风陵渡,与潼关隔河相望。敌军企图越过潼关,占领陕西,进军西北。
守住了潼关,就守住了陕西,守住了西北门户。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潼关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狂轰滥炸。7年多里,潼关成了日寇始终无法逾越的雄关!
中国军队在战火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在保卫潼关时,守军并没有坐守雄关,而是经常夜间主动出击,到黄河对岸的风陵渡、赵村等地袭击日寇。
从1938年7月到1940年10月间,中国军队东渡黄河,挺进中条山,与守卫潼关的军民遥相呼应,共同阻击日寇西犯陕西。在坚守中条山的日子里,粉碎日寇的11次“扫荡”,毙伤日军两万多人。
西南后方屏障阻强敌于三峡之外
1940年春,日军决定实行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华中战场上,日军意欲占领襄樊,南下夺取宜昌,然后沿长江西进,攻克战时陪都重庆,一举占领整个中国。
宜昌是武汉和重庆间最大、最重要的内河港口,是进入四川盆地的咽喉,宜昌之西地势异常险要的三峡,成为战时陪都重庆及大后方的门户。在宜昌东北方向,隔汉水相望的就是重镇枣阳。
1940年4月中旬,日军调集重兵,企图将中国军队第5战区主力围歼于枣宜地区。为阻止日军进犯,第5战区确定分为左、中、右3个集团军,采取分路挺进敌后袭击日军。中国军队主力向两翼外线转移,相机与日军决战的方针,并调集6个集团军,计21个军、56个师兵力参加作战。此次会战就是“枣宜会战”。
枣宜会战历时近两个月,虽然遭受惨重失败,但由于中国军队英勇顽强抵抗,加之长江三峡天堑险要,日军铁蹄最终被阻止在西陵峡峡口以外。
日军强弩之末最后困斗折戟独山
1944年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侵华日军遂孤注一掷,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进军大西南,攻占重庆,以图速决中国战场。
1944年冬,日本侵略军第11军第3师团、第13师团主力,兵分两路从广西北犯黔南,同年12月2日独山县沦陷。
日军占领独山后,对县城内民房纵火焚烧,所到之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对工厂、军需、通讯、铁路、桥梁、隧道等各种设施全部烧光、炸光。大火持续7天7夜,数万军民罹难,史称“黔南事变”。
奉命死守独山的国民党29军91师,正好是“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抵抗日军的作战部队。王铁麟师长率领3个团,在独山境内公路沿线,从黎明关到黑石关,从甲捞河到深河桥,对敌军层层阻击,展开了一场场生死存亡的激战。
由于深河桥已被炸断,日军行动受阻,进入独山的日军最终没能越过深河桥一步,终于在12月4日夜开始撤离独山城。91师于12月8日拂晓收复独山,日军仓皇败出黔境。
自深河桥撤退后,日军便节节败退,直至次年8月宣告无条件投降。(本报文字由本报记者王大伦实习生陈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