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信称你中奖再骗你汇款领奖市公安局:收到此类短信应积极举报
市民陈国鹏本月初收到一条令他惊喜万分的短信:你中了美国"BJD公司"30周年庆大奖,奖金18万元。他立刻拨打了所发短信的手机号码,接电话的小姐"证实"了得奖消息,并让他尽快带1000元"手续费"赶去深圳领奖。陈国鹏在兴奋之余留了个心眼,他拨打了深圳的"114",发现根本查询不到这家美国公司,而所谓的领奖地点也根本没有登记---这只是个骗局。
许多市民因为贪图便宜或是求职心切等心理,在面对代办证件、高薪招聘、低价售车甚至是兜售枪支弹药等短信时,陷入了骗子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为保护市民免受"坑人短信"骚扰,市公安局昨天表示,一旦市民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欢迎积极拨打"110"举报此类违法犯罪线索。
[市民投诉]
骚扰短信搅乱饭局
肖晓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秘书,说起恼人的骚扰短信,她是深恶痛绝。
“我每个月都会收到3、4条莫名其妙的短信,内容千奇百怪,最受不了那种叫我‘打某某声讯电话,收听激情内容’短信,包括一些色情的描述。”她表示,她时常收到这类色情短信,不仅内容低俗,还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骚扰她。上个月,在和公司客户的饭局上,她收到了一条“催促”她拨打“声讯电话”的短信,而且连续来了十几条。忍无可忍的肖晓到包房外打电话,想教训一下发信人。“可能我当时实在是太生气了,声音太响,恰巧被出来上厕所的客户听到。回到饭桌上,老板就给我脸色看了。”
[市民反应]
连续受扰才会举报
收到骚扰短信可以打“110”,对于公安机关推出的新措施,市民的反应普遍较为理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20个市民中,只有3人表示会一看到这类信息便立刻举报。
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赵娜表示,有了新措施,她绝不再姑息纵容这种现象,一旦有人再发这种信息,她会马上向公安机关反映。
外企工程师杰克的看法则不大相同:“我不会一收到骚扰短信就去打‘110’。现在这种短信来源太多,都是不同的号码,如果我一天报3、4遍案甚至更多,太忙了。除非好几条骚扰短信都来自同一个号码,那才可能会报案。”
[记者调查]
欺诈短信主要有四类
利用手机短信实施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犯罪分子以能满足个人某一方面的需求为诱饵,编辑此类短信群发。当收信人主动联系时,便以各种理由要求对方先汇款进其指定的银行账号,犯罪分子在异地取款后即杳无音信。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在本市出现较多的有害短信主要有四类。
首先是中奖、抽奖类型,这类“老牌”欺诈信息的内容通常为“某某公司举办抽奖活动,恭喜您中了特等奖”,索取邮费、个人调节税等费用后才能领取奖品。近来,这类短信出现了“升级”版,犯罪分子先把中奖奖金打到被害人的指定账号中,当被害人深信不疑,将税款等打入对方账号后,发现当天自己账号内的资金无法取出。这是犯罪分子利用银行票据交换程序,打了个时间差。因为银行在确定没有被退票后,钱才会真正入账。
其次是销售违禁物品类的短信,如贩卖假证、枪支弹药、出售高考试卷等违禁物品。短信内容通常是“代办各种文凭、身份证、公章等一切证件以及有高考试题出售”等,当被害人按照犯罪分子要求将制证费用存入指定账号后,犯罪分子就逃之夭夭。
另外,虚假招聘广告短信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其内容主要是“某酒店高薪招聘男、女公关,月薪上万元”或是“某娱乐场所高薪诚聘男女公关”等暗示从事色情行业的广告,行骗者要求被害人将几百元报名费存入指定账号内,才能开始上班。
最后一种是销售紧俏物品的短信,如低价销售车牌、汽车、电脑、手机等,一旦被害人心动后把钱打入其指定账号后,对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晨报支招]
可通过银行查询识破骗局
犯罪手段再高,也有办法预防。
由于每个手机号都有其固定段号,市民可上网通过搜索网站,输入对方的手机号码,网上就会显示该手机位于何处。再对照短信内容,如其称是上海某公司搞活动等等,而查询下来手机却是外地用户,那么短信明显涉嫌诈骗。
此外,犯罪分子知道留手机号可能被戳穿,为了增加其欺骗性,目前有些人开设了8位数固定电话,其实该电话号根本没有登记过,只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自行注册开通的虚拟电话。因此,市民即使发现手机短信中留有固定电话,也可能是个圈套。
短信诈骗无一例外都是要求被害人把钱打入其银行指定账号内,所以市民接到这类短信后,不妨先问问银行工作人员,让其帮忙查询一下,该账号属于哪个地方,如果短信上说是广州某公司,但银行账号却属于安徽,那短信骗局就不攻自破。
[法律专家]
“犯意表示”也可处罚
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华东政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游伟教授。他认为,垃圾信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不涉及违法内容的广告“骚扰”信息;还有一类是从内容上就能直接判断属于违法内容的有害短信,这些信息包括“办证”、“中奖”、“黑车”等等,明显都具违法性质。
但是,如果单纯发送违法内容短信意图犯罪,只属于刑法意义上的“犯意表示”,很难纳入刑法处罚范畴,只能由治安管理条例处罚。而一旦有市民信以为真,和对方联系,而对方也作出回应时,就属于犯罪预备期,虽然没有具体实施犯罪,但如果涉案人数众多,仍能对其进行刑法处罚。如果犯罪实施完毕,就能依据相关刑法罪名处罚。如“办证”行为涉嫌“伪造公文罪”、而“中奖”则涉嫌“诈骗罪”。
[移动、联通]
配合打击短信犯罪
昨天,上海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告诉记者,将根据公安部门的要求全力配合,打击手机短信犯罪活动。
目前,联通公司一直严格监管SP运营商,一旦发现其涉及违规发送有害信息,不仅面临高额罚金,也会被联通公司取消合作关系;移动公司则表示,如果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发送大量有害短信,移动公司会立即发现异常情况,并向公安机关举报。(记者/倪杰 毛懿 实习生/陈未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