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7日电(记者曹志恒)2004年春天,17岁的蒙古族小伙子山巴义尔不慎跌下马背,摔成重伤。一年后,这个健壮的小伙子伤势痊愈,成为新型合作医疗的受益者。几十年来,新疆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健康状况,已有100多万农牧民受益于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新疆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半个世纪内延长了30多岁。
对于生活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巴义尔布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代。新疆和静县蒙古族牧民奥尔·鲁加甫说,以前没钱治病,小病也拖成了大病,很多家庭因病返贫。这几年,政府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农牧民只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就能花很少的钱住院治病。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0年新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67.41岁,较1990年的62.59岁提高了4.82岁。新疆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由解放前的不到30岁延长到现在的63岁。1985年,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4个长寿地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
新疆各族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密切联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都非常关心新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健康状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援助。
8月初,新疆医科大学的“汽车医院”又要出发了,20多名医护人员深入农牧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下乡巡诊。这家“汽车医院”装备有电子胃镜、彩色B超、12联导心电图、生化分析仪、乳腺红外线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一天可以为100多人进行检查治疗。3年来,这家“汽车医院”已经为2.4万多名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
“汽车医院”的院长杨军告诉记者,40年前,新疆医科大学的医护人员只能骑马或骑着牦牛,历经20天才能到达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群众送医送药。
在进行全面医疗援助的同时,新疆还全方位开展地方病防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南疆贫困地区广大农牧民的日用盐水罐中投放加碘器,以前常见的大脖子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也彻底远离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