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位于大别山的南麓,绵延几千里的大别山脉到这里渐渐进入尾声。
8月14日,记者一行来到了距离宿松县城50公里的一座小山村,这个位于半山腰的小村庄见证了一个奇迹的产生:16年来,李成溪(化名)和爷爷相依为命,而他的父亲却在山洞里过着野人的生活,一家三代隔山相望,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共处着。
8月7日,李成溪收到了安徽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想拿给爸爸看看,又怕他发病把我的录取通知书撕了……”成溪把通知书攥在怀里,紧紧抿着嘴看着对面山上。
家,一夜间坍塌
“成溪这孩子就是我们大家的孩子!”村支部彭书记毫不含糊的对记者说。
彭书记告诉记者,成溪的父亲原本是一名民办教师,高中毕业后在乡中学教英语,性情和蔼可亲,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深受村民敬爱。而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使得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当年我还在乡里派出所任职,只知道成溪父母三天两头吵架,成溪母亲嫌弃他父亲只是个民办教师,一直吵着要离婚。在成溪三岁那年,她走了……”
一夜之间,这个家就轰然坍塌。成溪的父亲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精神崩溃了。他把家里的四间房子拆了,家里的东西连同房上的瓦都被他砸烂了。“李老师疯了!”村民们都不无恐惧的认为。他们想上前拉住他,李老师却不让任何人靠近,连老父亲也不认得了。他跑到对面山上的一个山洞里,过起了原始的生活。而成溪的母亲改嫁到了江苏常州,十几年从未回来看过成溪一眼。
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年逾古稀的爷爷抹了把浑浊的老泪,抱起三岁的成溪,咬了咬牙上山看林场。
想给爷爷买双新鞋
记者在成溪的家中见到其爷爷,一位极为朴实的山里老人,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老人家热情地拿出苞米招待我们。记者注意到老人的手,十个手指都比常人要粗大不少,关节似乎已经变形。
“山里人劳作多了,手就变成这样了,没啥。”老人呵呵笑了两声,双手不住的摩挲。16年前,他带着成溪上山看林场,这一看就是12年,一年的工资只有700元。为了供成溪读书,爷爷只有在山上砍柴挑下来卖,“当时一斤柴只有八九分钱。以前百十斤的柴我背着照样赶路,现在不成了,老了啊!”说着,老人又起身为我们张罗吃的。记者见到,老人一直赤着脚,门边放着一双军绿色的球鞋,鞋底都磨平了。成溪告诉记者,爷爷只有这一双鞋。
成溪读小学时,每逢刮风下雨,爷爷总是不放心地接送他,“咱自己的娃自己疼!”
直到成溪上初二,爷爷因为年纪大了放弃了看林场的工作。爷孙俩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还好成溪的表叔借了一处房子让他们居住。直到前年,村民们集资盖了几间红砖瓦房,才将这爷孙俩从几里之外的山上接了回来。
而成溪这孩子也真是争气,从小一直品学兼优,中考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宿松县的省级示范中学程集中学。“爷爷很少离开村里,程集中学离村里有六七十公里,高一报名时爷爷送我去,穿的就是这双鞋。”成溪指着爷爷放在门边的那双破球鞋说。
“等我读完大学挣到钱,第一件事就是要给爷爷买双鞋。”成溪是个话不多的孩子,他习惯性的抿抿嘴,坚定地说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岁的成溪和同龄的男孩子一样,房里贴满了S.H.E和刘亦菲的海报,床头摆满了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成溪说。
高中三年,成溪过的是寄宿生活,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程集中学减免了他三年的学费,但每月的生活费对他来说也不是小数目。每年暑假,成溪都在城里餐馆打工。今年7月他又到城里打工,几天前才回家,特意陪陪爷爷。
记者在成溪家中见到,阁楼上堆满了自家种的土豆。炒土豆丝就成了爷孙俩每日餐桌上不变的主菜。记者在其爷爷房中看到米缸,揭开盖子才发觉米已经发霉了,爷爷说这是去年打下的陈米,只能慢慢吃。
拿到通知书后,成溪和爷爷喜忧参半。这每年六千多元的学费上哪儿去筹啊?成溪的父亲还有个哥哥,家中有五个闺女,对成溪也是疼爱有加,可大伯家里本已捉襟见肘,也只有干着急。
村支书彭书记告诉记者,这个村位于山区,也是革命老区,村里的男丁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就“靠山吃山”。村里的很多孩子,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
爸,看看这大红通知书吧
村民们给成溪家盖房子时,特意选了现在这个位置,正对着李老师所住的山洞。两两相望,中间就是成溪一家赖以生存的半亩薄田。盛夏的山林中,稻谷长得正好,绿油油的一片生机。
“爸爸有时候还是清醒的,认得我和爷爷,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胡言乱语,谁也不理。”这些年来,成溪不知道试过多少次,给爸爸送点吃的,无论是亲自送到他手上,还是悄悄放在山洞边上,李老师都会扔掉,大喊:“毒药!有人要害我!”有时候,他会自己到成溪家的田里摘一些菜,赖以为生。
8月14日,记者和彭书记陪着成溪又来到了这山洞前。李老师披头散发,满脸污垢,一身的蓝布中山装已经破损不堪,他慷慨激昂地大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
成溪叹了口气,举起大红色的录取通知书,对着爸爸说:“爸,我考上大学了。”李老师愣愣地看着那张通知书,若有所思的默默不语。就在那一刻,他似乎突然清醒了。山风吹来,成溪的眼角依稀闪动着几点泪光。(本报记者 黄冠雄 张洪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