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余华在北京团结湖站站牌前 余华长胖了 《兄弟》(上)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者手记:余华胖,北岛瘦
诗歌年代 落叶缤纷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2000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像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这是网上颇为流传的《兄弟》(上)的开头,猛一看,这夸张矫饰的笔法仿佛80后的把戏,实际上是余华换了马甲,这开头若放在读完全书之后再重新阅读的话,可能才对李光头的感受多少有些体会。
《兄弟》(上)的大致内容是:李光头的父亲刘山峰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掉进粪坑淹死了,一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宋凡平跳进粪坑帮他收尸。刘的妻子李兰因为这个事件从此抬不起头做人,宋凡平偶然地帮了李兰几次忙,后来宋的妻子病故,宋与李结合为夫妻,李兰重新找回自尊。宋的儿子宋钢与李的儿子李光头成了兄弟,李光头8岁就有了性欲,成天和电线杆子做爱。后来,李兰去上海治病,宋凡平在文革风暴中被人关起来,为了迎接李兰回家,宋出逃到车站被一帮红袖章打死。宋钢陪伴爷爷,李兰独自抚养李光头,李光头又因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游街,让李兰又一次抬不起头,但李光头却安之若素,用对他人叙述偷看来的美人林红的屁股交换来无数三鲜面。李兰病死,临死前嘱托宋钢照顾李光头,别让李光头走向邪路。这一年,李光头15岁,宋钢16岁。
这个疑似翻版“韦小宝”的李光头,大约昭示了余华写这本《兄弟》(上)的状态,他在游戏。不是说他在写作中游戏,而是他对人生的心态在游戏。比起《活着》的富贵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许三观,《兄弟》的李光头多了油滑,少了认真,富贵和许三观是坚韧而认真地活着,命运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痕迹太明显,而李光头呢?他也坚韧,但他的坚韧从骨子里透着油滑,强大的命运或历史车轮在一条油滑的小泥鳅身上是很难起作用的。《兄弟》(上)中宋凡平、李兰,以及开始握有权力、后来被打倒、子亡妻疯后自杀的孙伟的父亲,包括将在下册中死亡的宋钢,这些人对生活都太认真,对他们所信奉的那套价值观太认真,命运的车轮很轻易地碾碎了他们。从这一点来说,李光头这个角色确实不同于余华前面所创造的角色,怪不得余华提起李光头就笑得裂开了嘴,“李光头这个人我太喜欢了!他一出现,我就不担心,肯定出彩!”。
不过从叙述的方式来讲,这本《兄弟》(上)给人的感觉确实没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那么打动人心。书的前面花了大量篇幅谈李光头父子看屁股,往后又用李光头和电线杆子做爱来调侃文革。余华可能试图用一种魔幻的笔法来营造出那个特殊时代的癫狂气氛,但这个叙述并没有达到效果,书中角色的语言看似荒诞可笑,实际太离谱,只能说这些语言是余华本人想像中构建出来的。处理历史背景也太过简单偷懒,比如书中第九章开头,“李兰去了上海以后,文化大革命来到了我们刘镇”,这种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方式是相当偷懒的,作为历史背景,文革并非一个突然性的事件,这种叙述缺乏铺垫。这其实也暴露了余华对事件铺垫叙述的能力不足,《活着》是由一个个不同时代所发生的故事构成,《许三观卖血记》则由许三观的几次卖血事件构成,这两本小说故事性足够强,足够支撑余华所特有的冷静叙事方式,但是《兄弟》只有一个故事,就是宋凡平之死。之前的一切都可算作这个故事的辅助叙述,而这些辅助叙述太过于牵强,人为的痕迹太大。
《兄弟》(上)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在15到21章,“宋凡平之死”,“红袖章”们毒打宋凡平致死的叙述可谓惊心动魄。虽然余华自言这是学习了老陀的“强度叙述”、“正面强攻”来处理细节,但其实这本身就是余华的强项——冷静叙述故事的能力。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批评奥威尔将一切现实生活都处理成纯政治的方面,特定时期人的社会生活记忆变成了罪行列举。对国内人来说,诸如“十年浩劫”之类的词语取代了人对那十年的生活记忆,余华这本《兄弟》的上册处理的正是文革时期的时代故事,在这方面还算好,有很多政治之外的生活和人性的细节描写。不过,主要人物宋凡平、李兰未免也太高大全了些,宋钢对人嗦嗦的“善有善报”也让人觉得讨厌。
虽然对余华的新作颇多微词,但《兄弟》(上)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索尔·贝娄的精神导师艾伦·布鲁姆对他说,小说是让人哭和笑的。这一点,宋凡平和李兰的人性高贵,以及李光头的油滑已经可以做到了。余华的《兄弟》描写的是文革时代和现代的故事,主线说的是虚无主义者李光头的成功故事(下册据说得到明年才能看到),假如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只有虚无主义者才能逃过劫难获得世俗的成功,这恐怕就是这本小说要带来的对现代虚无病的反省了。领会这个,那疑似80后的开头的“举目无亲”、那深入骨髓的悲哀也就不难体会了,因为李光头惟一认真对待的就是他的作为伦理底线的亲情,而这个,最终烟消云散了。
自《兄弟》(上)出版以后,据余华说,他一天8到10小时都要坐在电话机前接受媒体的采访。不知道在面临要回答无数重复性问题的时候,余华是什么感觉。我觉得,他会像李光头那样露出一脸的坏笑。
胖余华还是挺可爱的。(江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