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凯车队的故事·技能篇 于凯找活靠“消费心理学”(图) |
|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业余时间,司机师傅们相互学习修车的技巧。李方宇摄
于凯班的司机师傅们认为,开出租车不难,但是要开好出租车,里面的学问可就深了。作为新时代的首都出租车司机,于凯班的司机师傅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凯
有空就琢磨服务心理学
在运营间隙时间,有人睡觉,有人侃大山,于凯却抓空儿学习“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积累为乘客服务的经验,并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流程。
比如,乘客上车后,于凯总是主动问候,然后问“咱去哪”?不说“你”而说“咱”。再如,老年人腿脚不灵便,上下车时要耐心等待不能催;带行李多的乘客上车时提醒关好车门、下车前提醒别忘拿东西;遇上赶点儿办急事或心情不愉快的,话别密招人烦;逢雨雪天气下车地点要满足乘客意愿,少走一步是一步。这些小事说起来微不足道,但乘客会感到暖流入心。
再说怎么找活儿吧,也有小窍门。于凯发现在公共汽车站,有的人明显远离候车的人群,这人可能正处于“打不打车”的犹豫状态,绝大多数司机见人家没招手,自然擦身而过,于凯则贴过去客气地询问一声,上座率竟然很高。于凯成功的推销,利用的正是心理学中乘客“消费冲动”的心理。
对此,于凯对记者说,开出租车也讲个“悟性”,不上心总结经验,只是简单地重复,不会有质的飞跃。
高东峰
于凯班的“英语大王”
高东峰师傅是个性格开朗的人,特别喜欢英语,在班里他的英语水平最高,被称为“英语大王”。高师傅学英语开始于22年前,那时首汽出租车主要面向外宾服务,语言之间的障碍给双方带来了很大麻烦,有时还闹出了笑话。
高师傅给记者讲了一个发生在首汽出租车司机身上的真实的故事。一次,一个外宾上车后用英语说要去前门烤鸭店。说了好几遍司机都不明白,老外急了,连说带比画,司机还是不明白。最后面红耳赤的外宾用两只胳膊呼扇呼扇地给司机比画,司机恍然大悟——原来要去机场?选结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这件事让高师傅很受触动,于是,没有一点英语功底的高师傅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英语。看书、买磁带,一句一句地学,实在没办法了就用汉语标注。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在工作当中实践,高师傅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了。现在,高师傅学会了四五百句简单的英语,能用英语跟外宾进行简单的对话,再也没出现过因为语言障碍把客人送错的情况。
其实,于凯班的12名司机师傅身上各有各的闪光点,马师傅通晓国家大事、北京民俗历史;朱师傅熟悉北京大街小巷、旮旯胡同……于凯班的司机们用自己的真诚服务和聪明才智,诠释着新时代首都出租车司机的新形象!
徐永良
最爱研究车维修有一套
徐永良师傅因为特别爱研究汽车,对车的大病小病都了如指掌,班里的人只要车遇到毛病总爱打电话向他求救。每次徐师傅出马,车的小毛病肯定“药到病除”,徐师傅也因此被称为班里的“小救援”、“及时雨”。
徐师傅告诉记者,开出租车以前自己做过汽修工,就爱研究车。开上出租车后也是整天跟车打交道,车出毛病了就自己琢磨着修,久而久之就成专家了。
信报记者孙金凤闫峥
明日看点
于凯车队的故事·团队篇
于凯班的12名出租车司机都是好兄弟。一个人孩子中考,其他人经常帮着找复习资料、收集中考信息;下大雨,有人房子漏了,班里的人就马上买了油毡等材料,停止拉活,赶到他家帮助修房;一个人的母亲住了院,大家听说后都像亲儿子一样有空就到医院探望……12个热心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成就了一个团结的集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