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8月18日,深圳报业集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座谈会”。9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官员和知名专家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怎样才能成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和特别能创新的地区”、“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话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发表,敬请读者垂注。
在开放中改革和发展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动体现,是深圳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奇迹。
邓小平的创造性实践有两个起点:一是支持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这两件事,对于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总是强调“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而对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则是邓小平亲自提议创办的。
为什么他那么重视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这是因为,在邓小平的心目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出路在哪里?他认为出路就在对外开放,把发展同开放结合起来。而中国长期以来又处在外部封锁和内部封闭的环境中,要开放就要“杀开一条血路”。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就是要做这件事。深圳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邓小平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的经验,我以为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在开放中改革,在开放中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深圳特区的继续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天,深圳特区面临着“三个转变”这一艰巨任务: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应该尽快从加工业为主的制造业转到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新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上来;二是特区功能的转变,应该尽快从“速度深圳”转到“效益深圳”上来;三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尽快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实行这样的转变,是解决不了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的。
这就需要深化改革。
根据深圳的经验,改革离不开开放。今后还是要在开放中改革,在开放中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深圳特区,“特”在哪里?我的看法是,应该在“对内对外两个全面开放”上下工夫,闯出一条新路来。
一是对外全面开放,即面向世界市场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包括要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以取代科技含量低、能耗大、效益差的传统产业。
二是对内全面开放,即面对全国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也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应该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去,包括把一部分可以转移出去的产业转移出去,用足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政策。
总之,要把总结深圳特区过去25年的成功经验与研究今天的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建设一个新深圳。
应把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
我特别赞成深圳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的特区新内涵,这是今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深圳在新的形势下,确实面临着下一步怎么样发展的问题。我认为深圳发展到现阶段,应该把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深圳要发展服务业,我觉得也必须从改革、创新和开放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改革,在发展服务业方面,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的障碍。因为从全国来讲,包括深圳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还很多,比如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包括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领域的发展,如果不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这些领域发展不起来。希望在这些服务业重点领域里的改革,深圳能够先行、先做、取得经验,带动全国。
第二,在扩大开放方面,我认为要进一步放宽和规范市场责任。首先是继续坚持对外扩大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吸引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到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包括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接受成熟的服务产品,来增加竞争能力。另外要扩大对内开放,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要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要全部向民营资本开放。特别是目前需要审批、核准、备案的事项,也要简化、公开,对这些要进行改革和规范。
第三,在自主创新方面,深圳要探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方法,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特别是要消除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的规定,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注重发展模式的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在现在的形势下,深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尽快实现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首先,深圳需要对现在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客观的时空定位。从空间来讲,是确定在国际国内的位置,从时间来讲,是确定处在城市增长的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这是非常关键的。
此外深圳要突出发展模式的转变,要靠专利、高科技、大文化求发展,这应是深圳未来的模式。改革、创新、开放,都必须落实到增长方式的转变上。
现在全国的增长方式转变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要将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和内需拉动型。深圳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型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经济结构要转到靠脑袋赚钱和靠高附加值赚钱上来,要向单位土地面积要效益,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深圳应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要将眼光重点放在GDP上,而是注重建立高效的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三,应该加强对内开放。深圳应充分利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有利条件,主动参与,尤其要加强与广州、香港和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主动让出不该自己干的事,在自主创新上加大努力。
“特别能改革”对深圳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
特区新内涵的三“特”中,我认为“特别能改革”对深圳尤其重要。而改革主要是为发展服务的,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当前,我国的改革主要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要使我们整个经济运行走上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希望深圳能像过去一样,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经过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深圳而言,目前主要是土地和能源问题比较突出。我国现在强调建设资源型的社会,就是因为在发展中间,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比较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的节约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深圳要做到特别能改革,就需要在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方面、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方面,带一个好的头,提供好的经验。
首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换。目前政府改革已成为整个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政府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府要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深圳应当在这方面有所创新。
另外,在财税改革方面,财税改革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非常重要。
第二,深圳应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此前,深圳把一些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水、燃气企业一部分股份转给外商,曾引起很大反响,后来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益的,国家已经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益事业。因此,在类似这样的改革方面,深圳还可以走在前列,包括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经营体制的改革等等。
深圳还应体现特别能服务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时期特区“新内涵”,就是要成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和特别能开放的地区。这个制度创新不仅包括经济制度创新,还包括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全面创新。与依靠政策取得发展相比,制度创新是主动创新。这是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的科学定位,是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的新飞跃。
新形势下深圳如何走在制度创新的前列?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创新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我加上一条,“特别能服务”。
“特别能服务”就是要尽快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服务型的政府,政府一定要在服务上下工夫。概括起来就是:“解决一个矛盾,搞好两个服务,创新三个理念”。首先,“一个矛盾”就是要解决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两个服务”,一是政府要为经济主体和老百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服务,二是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三个创新”就是,一是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不要颠倒过来。第二,凡是不禁止的,企业和老百姓都可以进入,这样就提供了创新的空间。第三,政府只能干法律规定和允许的事情,这样就排除了政府的随意性。这三个理念能够创新的话,那么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国家商务部世界贸易司司长张向晨
深圳在对外开放中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共性的,一是个性的。
共性的挑战即全国各地都有的挑战,如资源、能源、先进人才、先进技术、品牌、标准的短缺等。深圳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城市,首当其冲,受到更多的压力。
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深圳如何在进一步的开放中继续扮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是很有意义的。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深圳有很独特的地位,处在前沿位置,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变化感受最直接,参与对外的经济活动最活跃。根据这样的特点,深圳应该做到思想要新、战略要明、人才要多、服务要好。
首先,应该对新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产生悲情意识,保持进取的、平常的心态。在我国加入WTO后,过去的保护没有了,在开放的环境下如何面临全球竞争,如何发展自己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深圳立足点应该是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机遇发展自己,因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产业的转移还在进行中,一些先进的制造业还在向中国转移,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要看到机遇,努力抓住机遇。
第二,要重视人才的准备。目前在深圳乃至其他地方,专业的实用类人才、新型人才是短缺的。
第三,要在战略和策略上有所准备。在对外开放新的形势下,首先应结合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吸引外资的潮流,在深圳确定一些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有优势的产业。
第四,政府应在公共服务上下大功夫,在组织、引导、监督各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制定有特色的发展战略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
特区要“特”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特色的发展战略。深圳坚持继续“特”下去有广阔前景。
特别能改革的提法非常好,抓住了制度创新的特色。在整个统一市场越来越发育的过程中,深圳应从大的发展思路来考虑如何保持和创造特区在新时期的“特”色,建立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形成有特色的品位。
深圳要在自己特定的品位和长远发展的后劲方面形成新思路。过去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的发展还是很强劲。深圳在一定阶段上有类似情况,初步的多样性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但只有初步的多样性还不行,要探索在多样性上怎样进一步提升品位,形成有制度框架、有包容性的良好环境。
重视统筹发展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深圳改革的成绩非常大。今天中国改革取得的很多成绩,都有深圳试点的痕迹,都曾借鉴深圳试点的经验。从“深圳速度”到第一家民营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财务公司等等,这一系列“第一”都是深圳创造的。我们一定要看到,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中国今天取得这样的成果,有深圳的经验,有深圳改革者付出的辛劳。
现在确实要冷静下来想深圳下一步怎么办。深圳的成功得益于当时的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号召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要尽快在经济改革上打开缺口,深圳成了排头兵。今天,中国正面临着新的转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深圳要思考,深圳还凭什么叫特区、到底特在哪里?
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中国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问题,遇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协调问题。各级领导如果都只抓经济指标,不关心其他问题,这种现象不正常。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搞好社会环境。我非常同意深圳市领导建设“和谐深圳”的提法。因为从整年社会的发展看,不能仅仅抓经济问题。
深圳原来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今后仍然要做“排头兵”,我认为,在新时期,深圳更需要提出的响亮口号应该是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排头兵”。要协调发展,就要抓改革,抓开放,抓稳定,抓发展。包括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深圳要“特”,就要在这些方面做实事。
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深圳在过去的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未来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改革就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性质。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说到底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政府和民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区,其所获得的成绩也可以归结为这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未来深圳市的改革,也应在这三方面继续探索。
从大趋势上看,一个城市必须致力于提高人口质素,但我认为,素质问题不是关键性因素。政府有权对城市发展做出规划,包括对居民住宅做出规划。对居民的住宅标准也应该规划,不能允许“贫民窟”出现。居民有权要求政府制定和实施规划,这就是深圳市的“以房管人”,这很重要。不要搞“以证管人”,也不要搞“以工管人”。
同时,深圳可以通过调整劳资关系来调整产业结构。与其通过计划的方式来调,不如通过调整劳资关系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调整劳资关系,劳动成本会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会渐渐退出深圳。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既有了社会效益目标,又有了经济效益目标。
有人认为这么做会影响到引进外资的看法,我不认同。这项政策可能影响的是经济的结构,而不是经济的总量。 (本版稿件由报业集团驻京记者罗勤宋华汪涓整理摄影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