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特区的新内涵 形成发展的新模式 拓展发展的新路径 塑造特区干部的新风貌
新形势下特区发展瞄准“四个新”
26家中央和广东媒体的60多名记者莅深,聚焦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
李鸿忠阐述特区新内涵:经济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和特别能开放的地区
许宗衡介绍深圳25年发展情况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叶晓滨刘键)17日下午,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在与中央和省新闻媒体采访团见面,并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圳的发展将瞄准“四个新”,即明确特区的新内涵、形成发展的新模式、拓展发展的新路径、塑造特区干部的新风貌。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深圳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和省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26家中央和广东省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陆续莅深采访,聚焦深圳特区成立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
李鸿忠对中央和省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关注、关心和支持深圳表示衷心感谢。在接受采访时,他系统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25年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今后一段时间深圳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他表示,深圳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光辉杰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
李鸿忠说,深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新”——
一是明确特区的新内涵。深圳特区走过25年的光辉历程,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要继续保持特区的活力,要把特区的帽子戴得更牢,关键是要与时俱进,赋予特区新的内涵。今天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经济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和特别能开放的地区。进一步明确特区的新内涵,将有利于更好地实践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更好地把握特区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肩负起特区的新使命;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深圳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高举特区的旗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二是形成发展的新模式。过去25年,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我们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深圳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心稳神定,心无旁骛,坚持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新模式指导、推动全市的工作。
三是拓展发展的新路径。在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要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以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改革创新开放提升深圳的城市价值,向改革创新开放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后劲。大力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制度保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要继续扩大开放,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四是塑造特区干部的新风貌。新的事业需要新的精神,新的发展需要新的风貌。为此,市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五个更”:一是要有更强的责任感。二是要有更务实的作风。三是要有更高效的执行力。四是要有更廉洁的风气。五是要有更团结和谐的氛围。
许宗衡向大家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深圳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他说,25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今天的深圳,已经从创立之初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功能较为完备、法制比较健全、环境十分优美的新兴现代化城市。深圳用短短的25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机活力。
许宗衡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围绕今年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作总体思路狠抓落实,在抓工作上重点关注和突出五个方面:一是按照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按照和谐深圳的要求,高度关注社会民生;三是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四是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五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李鸿忠、许宗衡还欣然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
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北方出席了记者见面会。见面会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主持。
图:昨天下午,李鸿忠、许宗衡、李意珍、戴北方、王京生等领导出席了与中央、省新闻媒体采访团记者见面会,并介绍了深圳特区25年来建设和发展情况。本报记者陈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