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视自己的困难,及时调整‘速度型’的发展路子。它的理性,让人尊敬。深圳的领导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城市,每一次决策都很慎重。深圳实施半步策略,立足现实,推行渐进式改革,不求一下子迈大步,实现大跨越。针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一步一步地改,积小胜为大胜。”谈起城市的发展,骄傲的深圳人谈的更多的是未来的思路。
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深圳人并未陶醉于过去的辉煌。深圳持续25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社会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社会矛盾在加剧,生产资料的匮乏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让深圳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圳开始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按照深圳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在未来10年内深圳市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不是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简单推算,有些代价我们是付不起的!”李鸿忠坦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深圳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
--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目前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67平方公里,按目前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将无地可用。
--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从内陆或港口进入。
--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深圳已经不堪重负了。
--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目前深圳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
正视问题而不绕道走,掌握深圳发展全局的决策层已经认识到,四个“难以为继”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拦路虎”,“速度型”的发展路子走到了尽头。
省自身而察全局。于是,深圳作出了让全国惊奇的主动请“退”之举: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从2005年推迟至2010年,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充实。
只有转变战略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伴随着修正现代化时间表的同时,深圳的决策者明确提出,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不简单地拼规模、拼速度、拼GDP增长,而要更多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5岁的深圳,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确立了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思路。
深圳,不仅属于特区,更属于中国。
理性的城市,有理由获得一份尊敬。
(人民网深圳8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