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记者在长春市南京路上的避风塘茶馆找到小汤和小黄时,才确认他们是真的结婚了———素不相识,用手机聊天聊了7个小时,没见面就决定登记结婚,这事儿谁听起来都更像一个童话。
28岁的小黄,娇小美丽,是长春某手机聊天室的“斑竹”,而27岁的小汤,看起来憨厚质朴,在北京某公司吉林分公司工作。8月1日,小黄在工作时第一次接到小汤的电话,热聊7个小时后,两人决定结婚;2日,两人第一次见面,并去民政局登记,因小黄忘带户口本,遗憾而归;4日,小黄带小汤回老家拜见岳母,征得老人同意;8日,共同租房子;10日,一起粉刷新居;11日,领到结婚登记证;16日,他们举行了简约而时尚的婚礼,随后携手外出旅游。
一切都快得不可思议,让人不禁想起一部电影的名字———《勇敢者的游戏》。就这样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小汤与小黄一举刷新了国内已知的“闪婚”纪录。
“我们也没有想到,没认识之前,原本都计划两三年之后再考虑婚事的。不过,既然缘分到了,就不容错过。”两个人说。
朋友们当初大都反对,认为“太草率”,直到当地《新文化报》登出两人定于16日举行婚礼的消息,大家才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
“我的一个同学在中学当老师,那天,他盯着报纸看了一上午,仍难以置信,可他的学生都说‘太酷了’,纷纷找他‘走后门’,希望得到我们的签名。”小汤大笑。
对都市白领来说,3秒钟可以冲好一杯速溶咖啡;5分钟可以打开电脑,写好并发出一封电子邮件;7小时足以乘飞机跨越几大洲。对“闪婚”者来说,3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5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7小时足以确定终身伴侣。闪电相识,闪电碰撞,闪电结婚,在当下这个“爱情速配”大行其道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去年10月,长春市的佟先生与王小姐,从偶然碰面到结婚,用了3个多月时间;今年4月,天津市的李先生和张小姐,从一见钟情到注册登记,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在1个月前,上海一对情侣,刚刚创下“认识13个小时就决定结婚”的纪录;如今,小汤与小黄聊天7小时就结婚,又打破了刚刚诞生一个月的“闪婚”纪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闪婚’队伍。未来几年内,‘闪婚’可能会成为年轻人婚恋方式的主要方式之一。”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专家郑沪生说。
回顾历史,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战争婚姻、政治婚姻,或者再往前追溯,封建社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也都是“闪电婚姻”。当然,如今的“闪婚”现象,其内涵已完全不同,他们有全新的社会土壤,那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经济自由、个人意志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等等。
“传统婚姻的一大作用是缔造一个经济联合体,从而更好地保障夫妻及双方家庭的生活。随着生活物质的极大丰富,年轻男女都各有独立经济来源,他们不再把经济条件放在首位,而是把‘情’放在了第一位,使婚姻变得更为单纯;再有,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完全可以为自己作主,社会也变得更宽容,离婚不再被看得那么重,相应的,结婚也就不再被看得那么重,结婚、离婚完全成为个人私事,不再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年轻人只要感情迸发,只要自我认定合适,就可以闪电结婚。”吉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学贤表示,闪婚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之一。
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不断助推“闪婚族”的壮大。长春市的佟先生生病去医院打针,3个多月后,他就与那个给他打针的护士结婚了,如今正等着当爸爸。身为电器经销商的佟先生说:“商场如战场,工作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跑爱情马拉松?拖不起!关键是,要在有效时间内作出有效判断,感觉对方心地善良,能孝敬老人,素质不错,大面上合格,就行了!”
有人质疑“闪婚”的稳定性,感觉“闪婚”背后跟着会是“闪离”。长春市解放大路月梦园婚介所的老板娘惊呼:“太可怕了!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互相了解,完全凭一时电光火石的激情,婚姻能幸福吗?能长久吗?现在的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太肤浅!”
吉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成员陈宏也说:“‘闪婚’可能更趋于人的生理需求,但并不理性。爱情应建立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爱情的真谛还在于日后的细水长流。闪电婚姻的稳定细胞有多少?不排除一见衷情,最后白头偕老,但这样的家庭,不稳定因素相对还是多一些。”
小汤和小黄则反对这种看法:“虽然只聊了几个小时,但直觉告诉我,他(她)是个好人———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很自信。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无完人,只要对方人品好,其余可忽略不计,我们都曾有过几次恋爱经历,开始想得特别美好,后来却发现和现实差距很大,正是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才不想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面对一个可能恋爱了许久却徒留悲伤的结局。缘分来了,就紧紧抓住,恋爱可以放在婚后,感情可以慢慢培养。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每一个家庭都存在,结局如何,那要看夫妻怎样去经营。”
“其实,期待婚姻的年轻人,潜意识里对那个他(她)都有一个概念性的想法,有一个既定标准,当对方出现时,马上会依据经验作出判断,一旦吻合内心目标,立即产生相见恨晚之感,迸发出情感激流。因此,‘闪婚’看似缺少理性,实际不排除理性。”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沪生认为,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年轻人流动性强,交际圈广,了解信息的途径多,只要双方都具有一定修养和道德水准,社会就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并祝福他们。
尽管有专家认为“闪婚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理解”的同时表示“不宜过分提倡”。“我们不能干扰别人的婚姻权,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作为当事人,‘闪婚’的前提是要慎重,要懂得从此以后的责任”,长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冀莉说。呵呵,这话听起来有点耳熟,让人想起“股市有风险,入市要慎重”。 作者:本报记者 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