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为了还钱给欠债的老师,连新大楼都卖给其他单位了!”几天来,一条极具轰动效应的消息在崇州市民口中悄然传开。人们惊讶地得知,当地崇阳镇政府为了清还三年前向进城民办教师抽借的百万建校款,竟然卖掉了刚修一年多的新办公大楼,搬进了一幢旧楼。这次,人们对于镇政府的举动除了惊奇之外,更多的表达了一种赞赏。
一封求助信引出借款旧事
8月23日,一封标题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呼声》的求助信寄到了本报采访中心。在这封信里,崇州市崇阳镇蜀南、东郊、安乐等八所中小学的75名教师联名反映称,2002年暑期因工作需要,当地教育局、镇党委、政府决定将他们从崇州市各乡镇中小学调入城区各中小学。而在拿调令时,镇党委、政府以修缮几所校舍的名义,要他们每人借出两万元人民币,并表示三年到期后归还。出于“人在屋檐下”的心理,迫切希望调进城里的老师们进退维谷,不得已东拼西凑将这笔钱借了出来。收到钱后,崇阳镇政府给他们开具了一份盖着大红公章的借款收据。
借款到期老师犯愁
今年7月28日,三年期满,老师们拿着借据要求镇政府兑现时,却被无奈地告知,由于镇上财政极度吃紧,无法按时还款了。信上说“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顿时慌了。我们都是工薪阶层,上有老,下有小。有的老师亲人长期卧病在床,有的老师家属下岗已久。两万元人民币,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其中很多人的钱是借的,如今债主逼得紧,老这样拖下去,我们可能都没活路了。”为此,75名老师于8月14日当天,集体来到崇州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此事。随后,崇州市纪检监察局、崇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和老师们召开了协调会。但在会上,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不欢而散。事情传开后,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街边巷议对老师们的遭遇颇为同情,但都感觉无能为力。
全城找寻当事老师
由于时值暑假,信笺内除了列出75名老师姓名及就职学校外,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8月23日上午,记者驱车赶往崇州市崇阳镇,希望在这八所中小学里找到当事人,但连找了蜀南、实验、东郊等四家学校,均一无所获。门卫指点说,这些老师原来都家住乡下,调来城里也没几年,学校都没分宿舍,要想找到他们得先从城中心的学校找。随后,记者在正东街中学值班室打听到了东、周两位老师的移动电话。接到记者的电话,东老师有些吃惊,她说,自己正和几位老师在山上避暑,一时回不来。同行的周老师也表示:“我们回来不了,其他学校的老师应该在吧,这样出头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我们大老远跑回来嘛。”
老师们集体旅游
东老师称,当事的75位老师在上访过程中印了个联络本,上面留有每个人的电话号码,她随即提供了蜀南、实验、安乐等校十余名老师电话。记者按照这些号码逐一拨打过去,邀约老师们携带单据出来见面时,老师们的回答竟出奇地一致,不是“我正在山上旅游,好几天都回来不了”,就是“我正在朋友家,现在无法脱身”。
最为有趣的是,当我们拨打正东街中学一位张老师家座机电话时,张老师却颤抖着声音称自己此刻正在外地旅游。记者立即质问他:“这已经是第十六个老师如此回答,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在这么关键的时间‘异地旅游’?难道你们连对讨回自己血汗的事也漠不关心?如果连你们自己都不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那么还有谁会为你们说话?”
老师敞开话匣讲述无奈
听到记者的抢白,张老师足足愣了约一分钟,随即语带无奈地表示,其实就家境来说,这两万块钱本不是什么大数目,也不值得抛头露脸地去得罪一大堆人。正是由于这种患得患失、胆小怕事的心理,加上种种有形无形压力,促使老师们既迫切期待别人出头承担风险,又想在事成之后“下山摘桃”。
戏剧一幕
怀着最后一线希望,记者拨通了蜀南小学陈老师的电话。家住距城区十余公里外济协乡的陈老师和其他人一样,首先询问了有无其他老师会前来见面,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决定赶车前来。就在等待了半个小时后,陈老师打来电话说,当她家里人得知她要前来与媒体会面后,齐齐飞奔到公路边,死活把她拉回了家。她称,其实当日协调会召开后,学校领导已经给老师们“打了招呼”,一律不准越级上访或者采取非常途径寻求解决。“我本可以不给你打这个电话,但出于负责任的态度还是通知并感谢你们的关注。”陈老师最后说。
镇长算的一笔账
当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崇阳镇政府气派的新大楼里找到了镇长杨林。杨镇长对于媒体的到来并未感到突兀,他向记者介绍了借款事件的来龙去脉。2003年夏,崇州市教委决定调75名老师进入八所中小学,由于市财政实行了增人不增资的政策,教师补贴和医疗费用给本来微薄的镇财政带来极大压力。而当时又正值修建蜀南小学校区资金吃紧,上届镇政府迫于无奈拿出了这个法子拆借钱款,还开出了年利率3%的高息。所收取的借款1219000元,全部投入到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
杨林镇长表示,镇党委、镇政府对借款事件非常重视,已经向老师做出承诺,会在今后3年内,每年以30%份额偿还。到2007年底,连本带息全部付清。至于款项来源,他表示“正在想办法”。
一周内镇政府搬家还债
为了关注事态进展,昨日上午,记者再次驱车前往崇州。当我们又站在镇政府气派的新大楼大厅时,却发现接待我们的是陌生的工作人员,他们惊奇地问道:“镇政府为了还老师的钱把楼都卖了,现在全城都晓得了,你们不知道啊?”原来短短几天时间内,镇政府通过上级调整抵押方式,已将大楼转手给了新成立的崇州市农业发展局;而镇政府则“举家”搬迁到原农业局位于老城区文化西街一幢破旧的办公楼里。
在搬迁后的镇政府门口,所有牌匾均已悬挂妥当,但农业局留下的板书等各种痕迹仍清晰可见。大楼下,花台道路等在匆忙整修后一片狼籍,工作人员正和工人一起紧张地搬运文件设施。
虽然是星期日,镇党委书记向强仍留守在办公室处理事务。他对记者表示,2004年刚一上任,上届政府遗留的诸多债务便一一压将过来。为了在不给区内市民、农民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还清债务,镇政府、党委想了很多法子筹款。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给市政府打了报告,请示将新大楼调剂给其他单位,挪出钱来还债。经过几轮磋商,市政府决定将这幢2004年10月14日才搬进的大楼,调剂转让给农业发展局。而老师们的借款则转由市财政负担,按镇政府的承诺3年内付清。
记者注意到,就在向书记的办公室内,前几日的雨水不断渗透滴落,大楼条件可想而知。看着这情况,向书记斩钉截铁地说:“就算勒紧裤腰带,我们也一定把老师们的钱还上,请所有市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