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记者王宇)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下,2005年上半年,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有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制约农村消费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村消费这驾“马车”尚未跑起来。
“超市进农村”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家用电器跑县里,柴米油盐赶市集,日用百货找个体”。在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带动下,这种以往制约农村消费的落后消费方式,现如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宋大叔是浙江绍兴王化村的村民,和村里其他人一样,自从去年村里有了便利超市,他就再也不用总跑到县城里买东西了,“城里人喝的光明牛奶,便利店也有。干净卫生,价格还不贵。”
在新型流通方式面前,富裕起来的农民“变得敢花钱了”。店主宋敏霞告诉记者,刚开店时村民只买些油盐酱醋,而现在,袋装鲜奶、护肤用品已成附近村民经常购买的商品。
据介绍,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计划3年内在全国培育出25万家连锁店,将覆盖全国70%乡镇、50%自然村,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和提升农村消费。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国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消费环境和农民人均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下,农村消费正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后劲不足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房爱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农村农民增收难度正在加大,农民消费的增长后劲有减弱趋势。
房爱卿说,近期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出现下跌,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农资和农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农民收入被扩大的价格剪刀差吃掉,影响了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据商务部监测,化肥价格延续2004年的涨势逐月上涨,6月份综合价格为每吨2017元,比去年同期上涨338元。1至6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高于城市1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上半年由于农资涨价,农民人均多支出40元,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对农村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会带来不利影响。
推动农村消费还需再添“几把火”
一般而言,低收入地区居民的最终消费率普遍要高于高收入地区。但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消费率却长期低于城镇。专家认为,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率之所以落后于城市,除了收入因素外,社会保障、消费心理等非收入性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回暖。首先,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强化了储蓄倾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由于农民住宅和生产工具需要依靠自身解决,农民必须为生产经营进行必要的投资,但这一投资很少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农民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自身储蓄解决,这无疑也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
此外,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身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负担,制约了农村消费。专家指出,提高农村消费,除了要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外,还应在非收入性因素上做文章。例如,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村现代化流通水平;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