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30年形成理性外交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日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将于9月5日来华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此前的7月,已有权威消息说,高规格的中欧工商领导人峰会也将在同日召开。中欧双方500名企业家将出席工商聚会,其中包括财富全球500强前30名中的11家企业。
今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因为恰逢中欧建交30周年的大年,因而别具意义。布莱尔以欧盟轮值主席国领导人的身份与巴罗佐与会,欧洲的名企则咸与到场。出席的阵容其实生动地反映了中欧建交30年来的理性关系,这一关系对于美国及其他主要国家处理对华关系,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布莱尔的魅力和巴罗佐的热情
52岁的布莱尔是英国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1997年5月又成为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今年又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这位充满魅力的英国领导人最近的战绩是帮助伦敦赢得了一届奥运会主办权。从1988年作为工党代表团成员访华算起,这次将是布莱尔第5次来到中国。
欧盟主席巴罗佐对推动中欧关系颇有热情。今年7月接受媒体专访时将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比喻成一家人,并多次表示对中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领导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表示赞赏。他还说,希望私下可以和中国的领导人成为朋友。布莱尔的魅力和巴罗佐的热情,对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应有基调来说,是一件好事。
30年关系波峰长于波谷
从中国历史文献所载的“大西国”起,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超过了2000年。现代外交的平等关系的确立,则与中美关系上世纪70年代复苏有关。
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双方进入新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经历短暂曲折后,从90年代中期起中欧关系大幅提升。
1998年中欧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30年来,中欧关系处于波峰时期远长于波谷时期。这个局面的形成,与双方坚持以互惠双赢原则处理外交关系有密切关系,支撑这一原则的基石,除了双方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商业和技术需求等以外,双方均具有深厚的文明积淀是一个重要原因。双方对于对方的思维和利益诉求更易沟通,对于不同的立场差异更易理解。
对于国际格局也有战略影响
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在于,虽然不是同盟关系,但不意味着对国际格局没有影响。稳定的中欧关系一可以为潜在的多极格局打下基础,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二可以适当分担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潜在风险;三是为全球主要国家交往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
应该说,中欧合作仍没有到达顶峰,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空间首先表现在政治层面。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迟迟难以解除,表明了欧盟在美国压力下的取向,这一歧视性禁令对于中欧关系是一种损害。
在经济层面,中欧也有很大发展余地。纺织品问题虽然在战略高度和灵活外交作用下解决,但未来仍可能出现其他争端。其原因在于,尽管在战略上欧盟认识到了中国将要崛起,但在技术层面欧盟仍准备不足。对于中国纺织品不可阻挡地拥入欧盟应对不及,不过是贸易领域的一例。
5日的工商峰会主题是“和谐发展,共享繁荣”,对庞大而复杂的中欧经贸来说,实践这个主旨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或许,中欧需要一个更有雄心的框架协议,以反映中欧关系的活力,并使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成熟。
(徐立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欧 外交”,共找到77,62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