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1日讯连日来,有省城媒体借读者之口,极具倾向性地呼吁地方政府复建“文革”中被红卫兵拆除的圣·尼古拉教堂。我们认为这是荒谬的,不负责任的行径,此声当止。
圣·尼古拉教堂曾经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以精美的设计和恢弘的气势闻名中外。它始建于1899年,落成于1900年。上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呈现过相当长时间的经济繁荣,确立了国际化都市的地位。但是同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饱受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圣·尼古拉教堂正是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国军事入侵、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中国的历史鉴证。遗憾的是,这一历史遗迹“文革”中被无知而冲动的红卫兵破坏了,拆掉了。那么,我们想问的是,历史已跨入了21世纪,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中,有人提出要复建圣·尼古拉教堂,是想借此怀念旧日城市风貌、经济繁荣,还是在为殖民文化招魂?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首先应当具备的是政治责任感。
我们认识到圣·尼古拉教堂是殖民文化产物的同时,也认同它是历史文物。恰恰如此,应该指出的是历史不可复制,文物更不容造假,这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国际宪章》之约定,也是文明社会应具备的一般常识。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在文物保护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承担了许多陈年欠账,尤其是在修葺、保护索菲亚教堂等历史遗迹,营造良好人文景观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市民给予了充分肯定。保护文物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尊重历史。那么,复制文物意欲何为?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地方政府施压,出此下策。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应当具备历史责任感。
凡称其为建筑,均有其使用功能。历史上的圣·尼古拉教堂系宗教场所,那么,假如今天复建了“圣·尼古拉教堂”,它的使用功能何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法制完备的社会,有关宗教事宜均有明确规范。由政府牵头建教堂显然是不适合的,而不作为教堂的“圣·尼古拉教堂”用做什么?建非所用无疑与党中央、中央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况且,当今我们的社会并不富裕,还有许多下岗人员生活困难,振兴老工业基地任重道远;我们的市政建设经费还很紧张,还有许许多多设施需要建设改善,此时为了想证明什么而大兴土木是不合时宜的。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不该垄断舆论,先入为主,假造民意,做出不负责任的举动。始建圣·尼古拉教堂之时,是让我们心痛的时代;拆掉圣·尼古拉教堂之时,也是让我们心痛的时代。如果说拆掉圣·尼古拉教堂是无知而荒唐的行为,复建它更显无知和荒唐。
圣·尼古拉教堂是哈尔滨市民追思的影子,作为历史鉴证,不如让它留给这座城市当做永远的心痛,不敢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