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题:华文媒体副刊如何遵循生存原则?
作者 加拿大星网副总编辑魏甫华
近几年,全球华文媒体发展迅猛。报纸多了,版面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专栏作家的需求市场。但是,海外华文媒体基本上是边缘化的非主流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原则常常逾越媒体原则。这样的媒体空间决定了言论市场的可能性:媒体对低级趣味的追求取代了言论的严肃,对媒介人格的遵循更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挑战。
中文媒体副刊虽历史久远,但却一直难以产生如《纽约时报书评》这样的刊物来,为什么?香港媒体文化研究专家马家辉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华文媒体副刊文化中存在两种主义:犬儒主义和痞子主义。这两者一直在兴风作浪,搅得华文媒体副刊一坛混水。
专栏作家和副刊文化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和言论市场之间的关系。言论市场的质量每况愈下,不只是我们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化问题。美国法学家理查得·波斯纳就对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应当对美国媒体言论市场的低劣质量承担责任。
我非常赞同波氏提出公共知识分子要对媒体言论市场的质量承担责任,但我以为汉语知识界更要紧的问题是:言论市场之于民主制度建设乃是地基性的要害关系,知识分子要努力承担起建筑工人之角色。
中国正处于转型社会,一个转型社会的精神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所塑成,汉语知识阶层自然而然要承担韦伯所说的“扳道夫”的伦理责任。所以,检讨华文媒体言论市场的质量,关键还是要检讨我们知识阶层的精神气质。在市场经济的威逼利诱加糖衣炮弹下,我们的知识分子迅速完成了向“知味分子”的转化。这种对世俗社会的五体投地,就是我们知识阶层的精神气质。
几年前,在美国新泽西举办了一个海外华文媒体学术讨论会,会议旨在检讨海外华文媒体越来越边缘化的发展困境。其间亦有学者谈到华文媒体的媚俗与副刊问题,指出这一问题的结症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走了歪路:文人办报。
新闻和文学是完全不同的职业,新闻真实性是它的职业伦理,也是新闻专业性的基础。媒体实际上对从业者的素质需求其实非常高,它要影响各个阶层的人。但目前海外华文媒体对专业人才吸引力太小,薪水低是一个原因,职业荣誉感的缺乏可能更是深层因素。
一个民族的品质往往反映在媒体上,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专业人格,一个民族的人格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世人的尊重。汉语潮正席卷全球,今日之华文媒体可谓生逢其时。但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在新思想新时尚的传播、新文化新文学的教化等方面,远未形成系统性、科学观,要走的路仍然是举步维艰,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