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小米、步枪,是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装备。8月下旬,笔者采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军区决一旅山炮连战士的苏自栋老人时得知,抗战时期八路军也有山炮这样的重型装备,并在战斗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随后,老人还给笔者讲起了有关山炮连的故事。
只有一门炮的炮连
为了给日军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44年10月,太岳军区决一旅在山西省沁源县上兴居成立了山炮连。编制为2个排,4个班。当时,像山炮这样的重型装备在我军比较少见,山炮连仅有的一门炮,还是从386旅调来的,是一一三式山炮。山炮属于重型装备,战斗力非常强,但要摆弄明
白它,不懂技术可不行。为此,上级专门从386旅调来7名懂技术的官兵到连队。
山炮连成立后,面临的困难不少,既没有运输火炮的工具,也缺乏弹药,更为重要的是还缺少一些零件。为解决这些难题,连队充分发动群众。在地方政府和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连队从沁县等地购买或用小米换回了10多套鞍具、10多匹骡马、5发炮弹、3个药筒。炮上缺少小零件,连队派人买来废铁,请铁匠帮助打制。然后,组织战士们轮换用石头磨、锉、擦,直到打制的零件光滑能用。
由于炮少人多,连队安排两个排轮换上炮训练。轮上的排就用实炮训练,轮不上的排或练体能,或研究探讨训练方法。那时日军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由于敌人装备好,我们没有重武器,跟敌人作战时很费事,现在看到我们有了重武器,大家别提多高兴了。所以连队官兵士气高昂,训练极为刻苦。
战斗中显示威力
漫水据点位于沁源与沁县的交界处,是敌人在二沁公路上修建的最大的一个据点,也是我太岳根据地出入沁县的必经之地。敌人在村南和村北各构筑了一个大碉堡,派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驻守。
1945年4月,太岳军区决一旅决定拔除日军漫水据点,命令山炮连配属38团2营参加战斗。得知消息后,官兵们欢天喜地、摩拳擦掌,纷纷写决心书、请战书,表示一定要打好组建后的第一仗。
根据上级指示和山炮连的实际情况,连队决定由副连长杨建明带领1排参战。当山炮连1排到达漫水外围后,38团2营在营长王长友的率领下长途奔袭,已完成了对漫水据点的包围。按照作战部署,山炮连利用夜色迅速到达距敌碉堡100余米处的开阔地设置阵地,进行射击准备。
由于山炮连炮弹极少,又担负着对敌人进行压制摧毁,为步兵进攻开辟道路的重任,所以一定要做到弹无虚发,这使官兵们既欣喜又有压力。为了打好这一仗,杨副连长决定亲自担任瞄准手。
天快亮时,战斗打响了。全排官兵密切配合杨副连长,瞄准、装填、射击。只听“嗖”的一声,第一发炮弹出膛了。炮响靶落,炮弹将村南敌碉堡里的机枪打成了哑巴,38团2营的同志们乘机向敌人发起冲锋。为了尽快地消灭敌人,我们山炮连又开始准备进行第二次射击,这时回过神来的敌人把火力集中到我们炮阵地上,就在炮手准备装填发射第二发炮弹时,碉堡内的敌人突然用机枪对我们炮阵地进行疯狂扫射,杨副连长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的杨副连长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着战斗。他命令一班班长连进忠担任瞄准手,迅速发射一发炮弹。这一发炮弹正中敌碉堡要害,将其彻底摧毁。我们的步兵分队顺利攻占了村南敌人碉堡,残敌沿地道逃向村北碉堡。
当我们正要组织火力向村北敌碉堡进攻时,突然得知大批敌人已从沁县赶来增援。为了保存实力,部队领导决定停止攻击撤出战斗。接到撤退的命令后,副连长杨建明又指挥大家拉着火炮撤出阵地。
漫水战斗中,山炮连仅仅发射两发炮弹,就打出了威风,令敌人闻风丧胆,极大鼓舞了部队士气。
全力保护山炮
山炮是我们的“撒手锏”,却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得知我们组建了山炮连后,千方百计地想消灭我们。
漫水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我们山炮连撤到安泽县黄家窑进行休整。驻安泽、平遥的敌人得知消息后,突然出动数百人从沁源、沁县和同蒲三个方向向我们扑来。
从安泽过来的敌人企图在拂晓前对我们山炮连驻地进行突然包围,但他们行进到距我们5公里左右的地方,被根据地的群众发现。群众立即跑来向连队干部报告了敌情。得知情况后,我们山炮连在旅工兵连的掩护下,迅速撤离黄家窑,向沁源县大林区转移。
敌人发现我山炮连转移后,紧追不舍。由于山炮太重,影响了行军速度,敌人离我们连越来越近。在这紧急关头,为了保护好山炮,连队领导果断决定将火炮拆开,并分别埋在大林区的丛林深处。然后,我们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只拉着骡马轻装向沁源县中峪谷方向转移。为了引诱敌人追赶我们,我们看到敌人被我们甩得远了,就停下来等他们一会儿。等敌人追上来后,我们又快速前进。就这样,我们引敌人在山里转了两天,把敌人累得精疲力尽,最后不得不放弃追踪退回老巢。
敌人退回据点后,我们连队回到大林区,把埋藏的炮身和零件一样不缺地从地里挖了出来。然后认真擦拭、组装,很快就恢复山炮的战斗性能。以后,山炮连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官兵们称为八路军的“撒手锏”。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山炮”,共找到7,20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