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朱林周岩)瘦弱的身材,银白的头发,疲惫的面容,这位当年抗日战场的女军医张荪芬,去年的一次中风使她几乎丧失了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爷爷奶奶的抗战经历,小孙女阿莉娅坦言不理解。“不知道当初爷爷是怎么想的,参加了西班牙的国际纵队后又来到中国。奶奶出身名门,大学还没毕业就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参加了抗日。”
张荪芬1918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22岁时,正在燕京大学护理系就读的她,目睹了日军惨绝人寰的侵略,毅然放弃学业来到贵州的图云观,投身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战争练就了张荪芬坚毅、勇敢的性格,也赐予了她一桩美满的异国姻缘。1939年,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应“国际医药援华会”的号召来到中国,被派到图云观,担任第三医疗队的队长。在那里,他与张荪芬并肩战斗,从相知到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
“战争是残酷的,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一定相当艰苦。但父母从没在我们面前提过这场战争。”张荪芬的二儿子保华对记者说,“母亲说过,战争爆发时她听说国家需要人,就报名参军了,根本没想太多。她说只是做了一件寻常事而已。”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荪芬随丈夫返回保加利亚,并很快学会了保语。此后,几乎所有赴保访问的中国代表团都会见到张荪芬忙前忙后的身影。1949年保加利亚与中国建交,她无比兴奋。在筹建中国大使馆的过程中,张荪芬身兼翻译、内勤、外联等职,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中保两国开始互派留学生,但保加利亚的汉语教学尚属空白,张荪芬是当时唯一精通中保双语的人才。在甘扬道的朋友、时任保加利亚文化部长的乔治鼓励下,她决定“弃医从文”,力促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1953年,她在索菲亚大学首次开设汉语课,并自行编写中文教材、翻译文学著作多部。
2003年,张荪芬被授予保加利亚教育界的最高荣誉——“蓝带勋章”,她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东方教师。如今,她的学生大部分已成为著名的汉学家、教授和翻译家。“我们系的老师几乎全是奶奶的学生。我为她感到骄傲!”毕业于索菲亚大学汉语系的阿莉娅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04年6月,和张荪芬相濡以沫62载的丈夫甘扬道病逝,她也在5个月后患上了中风。现在,87岁高龄的她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过着舒适的生活。采访过程中,保华一直陪在母亲身旁。“她很注意健康,饮食均衡,每天坚持散步一公里。”
作为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年轻人,阿莉娅说:“战争是恐怖的。纪念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我想奶奶更希望人们把她当作和平之音的传播者,而不是那场可怕战争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