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杰
高校新生开学了,父母陪同报到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是爷爷奶奶舅舅阿姨举家出动,有的同学在报到后还三天两头往家里跑。
在一所大学新生寝室门口,一些前来排队登记的学生家长们已经陆续赶到,记者见到,一名衣着时髦的大学生两手插在口袋里听耳机,对着身边拎包的父母嚷着“快点快点!”而有位家长则急匆匆地询问旁边的同学:“新生报到在哪儿?怎么办报名手续啊?”这样的情形甚为普遍。
新生入学,父母跑腿,成了大学新生入学的景观。对此,大连海事大学团委书记杨新宇对记者说:“我们学校不倡导孩子父母来为孩子铺床叠被整理房间,我们希望学生一入学后就能自己动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大学生要学会独立和过集体生活。”
“父母这样做对于孩子成长很不利,对于过于‘殷勤的父母’,我们总要进行劝说或阻止。”杨新宇介绍,他们学校有自己的做法,一般会通过录取学生档案,让一些高中时期的优秀学生干部、党员、优秀团员,三好生等提前半个月来学校报到。提前对他们讲述校史,提前军训,讲授生活规范和常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通常,当新生来报到的时候,这些“骨干”已经把宿舍打扫干净了,并帮助其他新生办理入学手续,介绍学校的情况,有时候,他们还要教新来的学生铺床叠被。看到这种情形,一些陪着孩子来报到的家长,也往往不好意思“包办”太多了。
在迎新生的第二天,学校的院系领导还要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服务设施,以及孩子所在学科的发展和将来就业方向。“我们的用意是希望家长能够在更高层面关心孩子,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不仅仅是在生活中‘伺候孩子’。”
大连海事大学校党委书记王昭翮说,学生在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的现象,和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关。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衡量孩子能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分数,在生活细节方面则“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已经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孩子,王昭翮认为,家长们不用着急,而应该放手早点让他们接触社会,多锻炼,多吃苦,让孩子们“碰壁”,从而端正心态。而这一步应该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