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过去一个非常神秘的群体———航天员群体———陆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首飞航天员梯队中的三个人,杨利伟已经被大家非常熟悉,而翟志刚和聂海胜又陆续走到了公众的面前,在杨利伟飞行的这20多小时过程中,他们在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子?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当作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今后的路如何走,他们的教练为此在做什么呢?央视《新闻会客厅》对他们做了专访。
白岩松:今天请进我们新闻会客厅的一共是四位客人,第一位翟志刚,欢迎您,第二位聂海胜,第三位是教练吴杰,第四位是教练李庆龙。这两天关注翟志刚和聂海胜的人特别多,其实从9月底的时候你们就不再那么神秘了,开始小范围地跟记者见了见,那时候已经走进了最后选拔定夺的倒计时,当时你的心里感觉怎么样?
■最后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不管是谁,他上去了,他都代表我们这个整体,当然也代表我
翟志刚:当时我觉得谁上都可能,作为首飞梯队,首先我感到能够进入这个首飞梯队,能够有机会担负首飞任务,我就感到非常非常高兴了。平时训练过程中我们三个应该说各有特长,各有特点。
白岩松:你觉得要完成这次任务最应该具备的特长是什么?
翟志刚: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首飞,要求工作要细,动作要准确,工作要到位,我觉得杨利伟在工作的细致程度上最起码优于我,比我更细致。
聂海胜:对我来说只有一点失望不是非常大,因为执行这个任务是一个集体,开始是我们全体14名航天员,最后这个任务落在我们三个人头上,但是最后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不管是谁,他上去了,他都代表我们这个整体,当然也代表我。
白岩松:两位教练,我听说昨天杨利伟回到队里的时候,队里有人掉眼泪非常激动,大家感情也很深。
教练:对,有人抱着他就哭起来了,当时确实很激动。当时他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握了一下他的手,我用了航天员特有的一种握手方式,我把手劲加大了,人家跟航天员握手的时候必须要感觉到他的力量,我等于是把我的力量给他增加一点,我大声说了一句:杨利伟好样的!这就是把我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了,我本来还想拥抱他,因为后面人太多了,我挤都挤不上去了。我们这帮人从空军到这个地方来,舍弃自己特别喜爱的飞行事业,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追求上天,但是最后只能有一个人上天,刚才海胜说得非常好,他是代表我们大家去实现这个愿望,这么完美地飞行,这么平安地回来了,当时确实很激动。
白岩松:作为教练,手心手背全是肉,这边是杨利伟上去,另一边是志刚和海胜,您需要安慰他们吗?
教练: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在整个训练中,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应该有接受这种结果的素质,并且他们两个实际上都做到了。
白岩松:我今天看到一句话,觉得非常精彩,俄罗斯的一位教练说了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机会总是少数人,这本身就是航天员的生活之一。之前训练你们是不是考虑过很多次?
翟志刚:我说过有的人可以选职业,有的职业是选人,最明显的就是航天事业,它对人各方面的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要求都非常高,当这些方面达不到这个事业的要求,你就无法来完成这种太空飞行。
■我感觉杨利伟做得非常棒,从心里佩服他,确实代表我们全体航天员,把航天员精神面貌全部体现出来了
白岩松:一发射你们两位当时的主要使命是什么?21个小时里你们的使命是什么?
聂海胜:首先是送杨利伟走,送走以后我们在公寓待命,万一需要什么情况,我们后续任务还得顶上去。
翟志刚:我们有岗位,在岗位上因为对飞行程序非常熟,在各个时段要求哪些操作,在操作之前做哪些预备工作,都要监视,对信息要多观察参数,遥测参数,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地面进行技术上的心理上的支持工作。
教练:他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航天员是最清楚的,经过这几年的训练,所有飞船各大系统以及操作层面知识他们都非常清楚,非常熟悉,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说比一般专家对飞船的了解多,因为他们是整个了解,不像一些专家是某一个专业的了解,所以航天员学下来是不容易的。
白岩松:落地了舱门一打开,他自主出舱了,作为一起生活五年的战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
聂海胜:我感觉很激动。我嗷嗷叫了两声,我感觉杨利伟做得非常棒,从心里佩服他,确实代表我们全体航天员,把航天员精神面貌全部体现出来了。
教练:他出舱的时候,我在北京指挥大厅里面,中央领导同志正准备讲话,底下掌声雷动,一看杨利伟出舱了,当时掌声持续了20多秒钟,我感觉到光有掌声不够,就带头喊了一嗓子,然后整个大厅一起就喊起来了,当时我的感觉,除了鼓掌要把发自内心的喜悦表现出来,还要通过吼叫表达出来,我最激动的时候就是这时候,当他落地了我心里就安定了,激动的时候是出舱挥手的那一瞬间。
白岩松:我相信20多小时,你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果是我翟志刚或者是我聂海胜在里面是什么状态?
翟志刚:如果要是我在里面飞行的话,我想也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
聂海胜:我想我也应该是比较沉着的,也能完成好任务。
■俄罗斯教员没想到我们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检查失重状态适应环境方面,有那么好,他们非常佩服
白岩松:李教练,据我所知,其实航天员培训起始阶段,全是三无人员,没有教员,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具,你们怎么办?
教练:我们当年在俄罗斯学习过一学年,四到五年航天员训练的所有的内容,被压缩成一年。在那儿一年的时间,把所有的内容都学了,并且额外多学了两个部分,吴杰学了一个对接技术,我学的是太空行走,那确实是魔鬼训练。首先是语言关,然后是文化课,我们来的时候是双学士学位,要求文化水平高一些,但是还是觉得内容太多了,本来语言就不懂,对身体要求也很严格,训练的难度是我们以前不可想象的,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我们被要求到北极圈搞冬季生存训练。零下45℃左右,在那蹲了48小时,每顿只有一个压缩饼干。我当时去的时候体重是62公斤,回国的时候是57公斤。
翟志刚:他们在俄罗斯训练,也是给咱们中国人争了光,同时又为中国的航天员队伍,首先就打下了比较良好的基础。
教练:我当时感觉就是时间紧迫,国家花那么多钱,花那么大代价送我们去,并且几年的内容一年要学完,我觉得要拼命尽量学东西,所以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学到很晚,好多该记的东西记下来,老师正式上课的时候有些东西保密的,不随便说,跟航天员熟了以后,成朋友了,有时候可以套走,甚至有时候在游泳馆、桑拿房里面,还问他们空中飞行什么感受,问完了回去赶紧记下来。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尽量多学点。中午不睡午觉,一般晚上工作到12点以后。真正感觉到那时候时间就是金钱。
白岩松:失重状态什么感觉,是不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聂海胜:能忍受,我感觉很舒服。
翟志刚:如果纯失重状态,人马上就会适应,人的生理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主动进行适应性调解,如果保持常态的失重状态,人会适应过来。可是我们去体验飞行的时候,是不断地飞抛物线,失重、超重交替出现,在飞机舱里头看不见外面视景情况下,纯粹是全凭刺激,飞起来人是很难受的。
白岩松: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俄罗斯各个方面教员是怎么看待你们的?最后怎么评价你们,他们的眼光中有什么?
聂海胜:我们是以“被视人员”的名义参加训练的,但是他们没想到我们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检查失重状态适应环境方面,有那么好,他们非常佩服。
白岩松:翟志刚的年龄最大,39岁,聂海胜最小37岁,杨利伟38岁,你们的身体怎么那么棒,是先天的还是练出来的?
翟志刚:先天是一个,第二要锻炼。先天是一个基础。先天不好,坐转椅就会吐。首先要有基础,经过训练会达到不错的状态。
■下一次,要重新洗牌重新竞争,争取去接受国家赋予的任务,任何时候保持平静的心态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白岩松:当“神舟”五号成为记忆和成为历史的时候,大家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接下来我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进行训练,我接下来的路是什么样子的?
翟志刚:“神舟”五号安全落地是一个开始,是中国载人航天的起步也是开端,以后的航天活动会很多,以后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觉得要做好本职工作,以后的训练学习都不能间断,因为后面的任务一个接一个,每一次飞行都有新的任务,以后飞行对航天员的技能综合素质肯定会要求更高。我们肯定要扎扎实实训练,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这种鲜花掌声和荣誉,还是要塌下心来进行学习工作训练。“神舟”五号安全落地以后,在航天员的训练过程中算达到了一个里程碑。
白岩松:下一次飞行翟志刚他俩机会是不是更大?
教练:我不这么认为。要重新洗牌重新竞争,争取去接受国家赋予的任务,任何时候保持平静的心态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白岩松:两位教练一个学了空间对接,一个学了空间行走,将来建立空间站、登月等等,就要加入你们所学的内容了。
教练:按计划第三艘飞船进行太空行走,后面是对接,太空行走是非常复杂的,对航天员素质要求非常高,技术技能上也提出更高的挑战。
白岩松:翟志刚、聂海胜准备好了吗?
翟志刚:准备好了。一开始训练就全身心投入进去。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神六航天员”,共找到6,86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