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刊评论:从中欧纺织品争端中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之战(图) |
|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刊登记者居伊·德·容凯尔的一篇报道,认为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是欧洲联盟一段触目惊心的教训。这篇报道题为《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得出的教训》,其内容摘要如下:
欧洲联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设置配额遭遇惨败,人们对此大加批评和嘲弄。开放市场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这是长远利益,且范围太广,难以精确量化。相反,对贸易保护的实施者及其对象而言,贸易保护的代价更容易确定。
自欧盟今年6月在沾沾自喜中敲定配额协议以来,这一残酷现实便变本加厉地摆在眼前。配额协议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为市场带来确定性,反而造成混乱,即遭到封堵的中国货物在欧洲各港口堆积成山。协议给欧洲兴旺发达的零售业带来苦果,却没有给欧洲惨淡的纺织业新增任何就业机会。
设置配额最终可能是徒劳一场:中国商品迟早会由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欧洲自制的商品取代。尽管如此,零售业陷入混乱,欧盟成员国争执不休,近期上演了奇怪一幕:欧盟同意放宽限制,恳求北京帮助解决欧盟自己一手造成的难题。
设限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贸易“管制”政策卷土重来。这类备受质疑的政策当时指向日本。然而,它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日本的竞争势头,加大日本出口商利润的同时促使它进军高端消费市场。
乌拉圭回合自由贸易谈判达成的协定禁止对许多类型的贸易施行管制。纺织品配额协议即使没有违反这一禁令的字面条文,也玷污了它的精神。
欧盟惨败的教训触目惊心。认为人们会很快吸取教训未免过于乐观。美国打算设置类似限额表明,情况恰好相反。多种迹象表明,在试图让西方市场永敞大门的一方势力与竭力关闭这扇大门的另一方之间,斗争会更加激烈。
这种趋势不会单向,也不会指向所有领域。中国是廉价电视机和DVD播放机等商品的生产大国,美国和欧洲几乎不再生产这类商品,西方再没有任何就业机会需要保护。
更重要的是,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全球资源配置和跨国供应链的发展正在改变贸易政治态势,使众多制造商更加敏感于限制进口的代价,催生了反对设限的新动机。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半导体和信息技术设备生产商们劝说各国政府取消相关产品关税的原因。
另外,贸易保护有时候对跨国企业有利,即使它们自己也曾是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几年前日本汽车企业暗中支持欧盟限制韩国进军欧洲便是证明。
在对立力量错综复杂的消长中,欧盟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失败肯定不会是一个分水岭,不会减弱制造商竭力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论点的劲头。不过,如果能够促使政治家们在屈服于这些制造商的要求之前三思而后行,那么,它至少还是起了一些好作用。
(新华社特稿)上图:5日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
(晓健/编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