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恐战略:会被飓风撼动?
——“9·11事件”四周年回眸
倪峰
四年前发生的“9·11事件”是人类在刚刚跨入21世纪之际遭遇到的第一场震惊全球的悲剧。它改变了美国,影响了世界。
“9·11”事件对美国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外交政策首当其冲。为此,当时任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的赖斯曾说过一段话意味深长的话:“此时此刻与1945年-1947年那个时期相似,……今天国际政治的结构版块已经巨变。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对世界的立场。”。从此,美国这个全球惟一超级大国庞大的资源在反恐的旗帜下开始重新聚拢起来,美国外交史中一个以反恐为中心的新时代开始了。
如果对四年来美国的反恐政策做一个回顾,我们会发现,以每年的“9·11”纪念日作为大致分界,大体正好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
“9·11”后第一年是美国的反恐战略初步形成的时期,其中包括2001年11月开始的阿富汗战争,2002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邪恶轴心说”,2002年7月在西点军校的讲话中提出“先发制人”。
第二年是反恐战略全面形成的时期,其中包括,在2002年9月推出“9·11”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战后推出了中东民主改造计划。
第三年是美国国内对反恐战略发生战术分歧的时期,由于伊拉克战争导致西方阵营分裂,反美主义上升,以及战后伊拉克安全形势的恶化,以2004年的美国大选为契机,美国国内上演了一场有关如何反恐更有效的辩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指责布什总统在对伊拉克开战的问题上误导了美国人民并滥用职权,结果导致了军人丢命、军费高涨、盟国疏远,破坏了美国宝贵的世界领导能力。他认为在反恐问题上应该有效地依靠盟友,而不是单边主义、单打独斗和先发制人。而从辩论的结果上来看,由于布什赢得了这场选举的胜利,布什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仍占了上风。
当布什进入新的任期,也就是反恐进入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人们曾普遍认为布什继续延续他的反恐路线,这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形势的发展却出现了将美国的反恐拉向不同方向的力量。
从布什本人及其政府主要官员的观点来看,他们主要是希望将美国的反恐战略引向“深化”,其主要作为是力排众议,坚持在今年年初举行伊拉克大选;积极推动巴勒斯坦选出新的领导人;压迫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鼓励埃及进行更民主的选举;反对为从伊拉克撤军设立时间表。布什的这些做法显然是在推动所谓的伊拉克民主化,并把这一进程与大中东民主计划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布什政府内部和国会也出现了这样的意见,美国专心反恐是对的,但也不能忽视对一些潜在地缘战略对手的防范,而且他们认为,美国的一些潜在地缘政治对手正在利用美国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趁机坐大,例如,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并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对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形成了挤压。俄罗斯利用伊拉克战争导致的高油价,挣得了大把的“石油”美元,而且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发展也朝着美国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为此,应当加大对这两个国家的防范。最近,在美国国内急剧升温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俄罗斯周边的“颜色革命”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他们希望在反恐战略中加入更多防范地缘战略对手的内容,推动这一战略向着“异化”的方向发展。
还有一种力量来自美国2004年大选中被压制的力量与来自民间声音的结合。尽管布什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移交权力、民主选举等一系列措施,但伊拉克形势一直未见好转的迹象,巨大资金消耗和不断增加的美军伤亡数字,正在逐渐触及美国民众的忍耐底线,他们对布什政策的不满日益上升。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前不久,“心碎母亲”希恩在布什农场旁边打出了抗议的条幅。而“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灾难更是把不满的声音急剧放大,许多美国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哀鸿遍野、没有面包、没有汽油、没有秩序的新奥尔良和第三世界国家几无不同,而我们的政府却把几千亿美金和十几万士兵投放到数千公里之外的伊拉克!美国的学者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卡特里娜”飓风撕裂美国中产阶级的神话,暴露出美国社会种族和阶级真正的断层线,这可能是美国最迫切的安全问题。总之,反战的情绪和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正把美国人的关注点从海外反恐拉回到国内问题上,正如一家美国媒体指出的那样,“9·11”之后美国公众对布什政府的信心和拥护正在被飓风之后的政治风暴所摇撼松动,美国本年度的政治重心已经从彼海湾(波斯湾)政治移到此海湾(墨西哥湾)来,国内问题转而变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因此,反恐战略可能面临着“转化”。
在“9·11事件”四周年之际,美国的反恐可以说正处在“深化”、“异化”和“转化”的当口,一场巨大的天灾是否会终结四年前一场罕见人祸所导致的政策,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反恐战略”,共找到808,99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