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5年09月14日01:47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
【热点排行】【推荐】【打印】【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许多城市虽然没有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但追求文明的劲头一点没有减少。
姚海南摄
用“一个量化标准”测量
记者:这次评选文明城市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鲍宗豪:最值得一说的是,第一次做到用同一把尺子“测评”各市各区,这就改变了一个城市因为有某方面亮点甚至搞了公关就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现象。可以说,这次评选都是按照测评分数来说话的。中央领导非常明确,既然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这么一个研制了2年零8个月的“量化标准”,就照此测评。
全国共有116个城市、城区参与了文明城市的评选。先由各个省市自己组织测评,然后再推荐出33个,由中央文明委组织国家统计局来进行测评,用同一把尺、同一个标准测评,用最后的数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入。由于是第一次测评表彰,所以要求比较高,数量也比较少。第一次入选的10个文明城市和3个城区,应该说是值得大家信服的。
记者:每个城市的经济、地理、人文等状况不相同,比如东部与西部,条件、基础各不相同,用同一把尺丈量会不会有失公平?
鲍宗豪:建设文明城市,建设一个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的城市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这样的理想不仅东部有,西部也同样有。评选文明城市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我们理想追求的检验,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称号。
我们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是不是达到最高了呢?也不是,也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标准也会不断提高。
考量软实力的数据占到69.5%
记者:测评体系有厚厚的一本,几百个指标,通过这次测评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更多的城市?
鲍宗豪:这次文明城市的评选,大量的测评数据放在城市环境和软实力上,对人的素质的考量占的比重比较大。我们现在文明城市的评选,很明确的就是要求城市的软件、软环境,尤其是市民的素质、行为方面要有个较大的提高。测评体系的考核数据对软实力的考量达到了69.5%,这个比重很大。
文明城市创建是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讲“五讲四美”、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让大家感觉到生活在文明的硬环境中。其实,这远远不够。后来,国家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数量目标。所以说,精神文明的创建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提升的过程很明显,就是从注重硬件向注重软件转变。《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总体的导向就是软件、软环境、软实力的导向。更加注重从一般的活动向内在素质提升上转变。
这次入选的城市,无论是大连、青岛还是厦门,它们在20多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确是沿着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的思路在做的,而且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所以它们的出线是在意料当中的。
还有一些城市也很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评上,比如中央文明委有明确规定,如果某一个方面不合格的,就一票否决。
广大市民都是受益者
记者:这次评选牵涉面很广,许多城市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只有十多个城市和城区当选,其他城市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费了?
鲍宗豪:努力了就不会白费。
这次测评利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问卷、整体观察来进行数据统计,整个过程非常合理,非常严格,完全按国家关于怎么样有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步步走过来。城市文明的评选实际上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树几个城市样板,它是推进城市文明的一种手段。虽然有大部分城市没有评上,但是即使没有入选,实际上这些城市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老百姓也在创建过程中真正得益了。
要创建文明城市,就要按照文明城市的标准来做,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评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参评城市服务百姓的意识明显得到了改观。我在和很多城市交流中,他们也都表达了这么一个很实在的道理:让百姓得实惠。
另外,这次测评不是像原来那样兴师动众地进行,而是采用暗访的形式,所以城市文明的工作要做在平时,靠平时的工作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会有较高的分数。这其实是一个导向。原来统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是搞了多少次教育、多少次演出、多少次交流,有多少人参与了,而现在注重老百姓的满意度,如果老百姓的满意度不高,分值不高,也照样不能当选。如果现在不努力按文明城市的要求去为老百姓做实事,3年以后,还可能因为老百姓的满意度不高而失分。这个导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
变突击式为持续式
记者:这种导向也使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更清晰了。
鲍宗豪:是的。因为名额有限,不可能一次都成为文明城市,但是,城市文明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只有116个城市,而现在大、中、小城市有667个。21世纪,我们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城市化问题,一个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现在看来惟一的出路是通过城市化,也包括小城镇化。城市化的推进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通过城市化、城镇化来推进的。尤其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城市化出现了一个高潮。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规模扩张,但是大家对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提高经济增长、把规模做大的硬道理上。其实,“发展是硬道理”它还包括整个发展是有序的发展,是科学合理的发展。
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规模预计达到1500个,每年的城市化增长率是1.5%,增长比例非常高。每年增长1.5%,才能从农村转移1000万人口到城市。要达到这个数字,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实际上有许多无序的、不规范的发展,城市发展中的不文明现象经常发生。观念上,人们把城市的发展仅理解成造高楼、修道路,各种各样的硬件设施有了就是现代化了,城市的文明就提升了,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我们讲的城市文明本身是“三个文明”: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的统一,所以这种误解纯粹强调的是城市的形态文明这一种,城市的功能上有所提升,但是真正的素质文明,尤其是市民素质的提升还要下很大力气。这是我们搞文明城市建设很弱的一方面。
通过评选,我们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道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硬件建设,“三个文明”、和谐社会都有涉及。过去文明城市的建设没有量化,可塑性很大,有了这种清晰的指标后,无论来个怎样的领导,标准和规范都是一样的,对我们的文明城市的长期建设有利。就算城市的领导是新来的领导,他只要拿到这个测评体系,方向就明确了,要求也具体化了,任务虽然很多,但可以分别分配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城市文明的建设不再是突击式的,而是持续式的。
文明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记者:城市文明的评选已告一个段落,城市文明的建设是不是像某些地方认为的可以松口气呢?
鲍宗豪:我以为,城市文明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仍需要不懈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评选。
中国的城市到2020年虽然要达到1500个,但是这些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我们国家主要还是个农业大国,公民的素质、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弱;城市非常需要的是民主法制的意识。怎么样引导老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的管理,怎么样加强互动,怎么样保证社会公正,这些都是我们的城市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寻找一种样式,来承载一个和谐的城市。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我们寻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实现这个模式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明城市仅仅是一个理想的设定,需要我们慢慢去实现,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实现。这次评选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不可以有丝毫的松懈。
百姓评点
新华网网友:文明的构建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绝不是各种非主动性的人为设计。设计的主观引导性必须顺应社会基本形态格局,否则弊多利少。因此,不必对评选结果过于在意。
杭州网友:每个城市都有不足,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城市到底被评为什么,只要老百姓住得舒服,住得开心,这就是最好的获奖了。老百姓最讨厌的就是政府总是把钱花在修路上,忽视其他建设。
新华网网友: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检查小组走了,“文明”也走了。“文明”是简单的城市面貌的改变吗?“文明”是可以在短时期建设成的吗?文明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评上了就真的是那样子的。
人民网网友:我不是浙江人,更不是杭州人,我对杭州的印象却比对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印象都要好。有些问题是中国城市的共性,我相信也是这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没必要看重结果,关键是过程。
新华网网友:中央文明办这次活动的引导意义可以肯定,但是,必须防止设计理念与社会形态脱钩,那样就成为闭门造车,容易滋长弄虚作假的作风。
新华网网友:评比是为了建立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让文明创建不是“时令雨”,而是“天天见”,要时时经得起检查和评比。文明非一日一月一年之功,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明有更高的层次、有更高的境界,值得我们去不懈的努力追求!最终使政府、市民形成合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构筑起坚实的长效管理的群众基础。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城市建设 任重道远”,共找到61,621
个相关网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