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学年伊始,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新生李小萍做的第一件事,是四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作为贫困生的李小萍因央视“共同关注”的聚焦,而获得社会捐助成功就学。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实现大学之梦,李晓萍不仅谢绝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等人士的资助,还发起了“每个贫困生都捐助100元”的倡议。她说:“我们在生活上贫穷,但我们的心态不能贫穷。”
对于占大学生总数19%的260多万贫困生而言,如何面对学业,如何面对贫困,这是他们必须求解的一道难题。虽然有政府“奖、贷、助、免”的助学政策,但走出困境总还得靠自己。
从第一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严复、蔡元培留洋求学时当码头工,到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国做工求学,以及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勤工俭学”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可贵精神而载入史册。对于贫困生来说,这四个字更是他们生存的根本。
不相信眼泪的大学生涯是金。为此,我们出发去寻找他们的青春的力量,那种阳光般的坚持,那种从容不迫的淡定,那种不逃避、不怨尤、不颓废的朴素乐观。体味他们一路走来的曲折的希望之旅,谨此作为对新入学的贫困生的示范和启示。
浙江大学
林高榜: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思想。
厚厚4本“流水账”
“早餐1.5元,中餐2元,晚餐2元,公交车2元。”这是林高榜一天的账单。从迈入浙江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林高榜开始学着每天记账,到现在已经有4大本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记账可以清晰地发现“现金流”的去向,如果发现花钱多了就会很内疚,自然会节省一点。
2003年,当他背着行李来到浙江大学报名时,身上只揣着1000元钱,那几乎是家里所能拿出的所有积蓄了。家在苍南农村,父母干农活加上打零工,勉强够家里四口人的日常开支。幸好,通过浙江大学助学“绿色通道”,他获得了6000元的助学贷款。
林高榜永远不会忘记贫穷曾经带给他的心理困扰。入学的第一个夜晚,熄灯了,同寝室的同学纷纷打开台灯继续学习。而小小一盏台灯,对于林高榜却是一样昂贵的奢侈品。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旁人的光明简直就像是无声的嘲笑。过了没多久,他又发现,贫穷就象一只凶恶的拦路虎,挡住了社交的机会——当同学们组织出游或聚会时,由于掏不起“份子”钱,他往往便以各种借口逃避了。
“第一个月是最难熬的。”林高榜说,“这就是贫困生初来大学最难过的心理关。”林高榜也曾怨恨人生的不公平,“为什么偏偏自己起点这么低,必须付出得比别人多得多?”但是很快,林高榜坚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去,不再放任自己沉溺在抱怨中。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思想。这是林高榜的悟到的。
面临生存的压力,林高榜通过面试,进入了大学的勤工俭学助学中心工作,为同学们联系家教。这份工作带给他每月300元的收入,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点。尽管如此,他还得寻找临时兼职。虽然有些家长要求很苛刻,比如要求将难题在10分钟之内解答出来,林高榜还是得硬着头皮去做家教。有一阵,他家教的地点在三里亭,来回得花3个小时,他便将路上的时间用来背英语单词。
生活依然是拮据的,但林高榜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他像蚂蚁搬家一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东拼西凑拼装成了一台二手电脑,才花了400元。林高榜的兴奋不亚于运动员得了金牌,为了学习编程他盼电脑已经很久了。
女朋友是他的同乡,也是贫困生。由于清贫,他们不仅与那些时尚的娱乐无缘,甚至从未去看过电影,所有的浪漫都局限于校园里的花前月下。女友生日的时候,林高榜用几个月的积蓄为她买了一件一百多元的衣服,虽然常人看来价格不贵,但女友明白那份凝聚其中的沉甸甸的深情。
浙江工业大学
王风叶:看到父母就着干菜吃馒头,我就决心让自己坚强起来。
打工伴随求学生涯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打零工,为的就是把书念下去,这是最根本的。”娇小瘦弱的王风叶是浙江工业大学2002级人文学院的学生,从北京平谷来到杭州念书,22岁的她仿佛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我现在很满足,虽然辛苦,但至少以后吃什么苦我都不怕。”
王风叶家在农村,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帮别人做木桶挣钱,但微薄的收入也只勉强够日常开支,还有个弟弟,早早就辍学出去打工了。每到假期,她就拼命地四处找工作,她不想看到父母为了她每年5300元的学费四处借钱遭受白眼的情景。“父母舍不得吃穿,还要为我的学费受气,我不忍心,必须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王风叶道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小学六年级时,她赚到了平生的第一笔钱——100元。这100元是14岁的王风叶踩了10天的自行车到建筑工地卖冰棍得来的,一根冰棍只能赚2毛钱,最多的时候能卖掉100多根。夏天的工地热得让人发慌,她回忆起那段经历依旧记忆犹新:“自己怎么舍得吃呢?那时候只想着快点卖完,别化了。”
之后的每个暑假王风叶都在忙碌的打工中度过,她给亲戚家卖过桃子,到帽厂织过帽子,在服装厂干过流水线,还在早点摊上卖过包子。对此,她显得很淡然:“凡是要往好处想,我回家看到父母就着干菜吃馒头,我就决心让自己坚强起来,为他们做些事情。”
现在,王风叶一边在学院为贫困生提供的岗位工作,同时,还做了考研班的代理以及一个就业机构的报纸促销。平时还接一些发传单、搞促销之类的零工,但收入也很不稳定,交完学费,生活并不好过,每个月她都得扳着指头“算计”着自己的开销。“每天进食堂直接往素菜窗口走,这都成习惯了,这样每顿控制在2元以内。”王风叶风趣地笑着说,“权当减肥吧。”
“发传单、推销商品时,不免遇到态度恶劣的人,还被当做骗子,当时觉得挺委屈的,有时做了很久还拿不到钱。”但更多的好人帮助让王风叶在感动中着熬了过来,“有一次卖报纸时,我热得中暑晕倒在街上,一些好心人看我一个小姑娘太辛苦,特意到我这里买上几份报纸。还有些好心人提醒我哪里人多,建议我去那里卖。虽然收入微薄,但心里都觉得舒坦。”
王风叶的求学生涯几乎就是她勤工俭学的生涯。但她却十分肯定地说:“我得到的比我付出的多得多。”她指着挂在胸前MP3说,这个和电脑都是自己赚钱买的,上个月回家时,又给爸爸买了衣服,还给没有工作的弟弟塞了几百元钱。“大四我打算不向家里要一分钱了。”王风叶语气里带着一点坚定的骄傲。
浙江大学
王保娟:每次当我感到撑不下去时,我就暗示自己有超能力,能熬过去。
忍饥挨饿身兼5职
“能念大学,于我而言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特困生王保娟阳光般的笑脸上,看不到贫困的一丝阴影。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发现她对于贫困有一种近乎过敏的自尊。这更令我们对她心存怜惜,毕竟她小小年纪便肩负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王保娟是爷爷拉扯大的。18年来,王保娟和爷爷生活在山东泰安一幢墙脚开缝,房梁开裂的土坯房中。二亩薄田里收的打的就是爷孙两人的经济来源。初中三年,王保娟辍学三次,每次暑假都是含着眼泪把书本文具收拾回家。为了完成学业,15岁的王保娟在村里给一家毛发厂加工头发,开始了自己勤工俭学的生涯。
作为特困生,王保娟在希望工程和浙江大学绿色通道的帮助下,顺利地成为浙大的一名新生。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初来大学的新鲜感,王保娟就开始为生活费发愁。
在遭遇了无数次的被刷后,王保娟好不容易找到了第一份家教,每周要去给一个初三的孩子上三个晚上的课。下午结束学校的课程后,她常常连饭也没顾上吃就得赶过去。每次晚上上完课,她忍着饥饿,辗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钟。此时,她还要打起精神来复习功课。
“累,累,还是累!”王保娟叹了口气说,“晚上只要一靠上枕头就会睡着。”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干了5份工作,家教、学校办公室值班、宿舍管委会、少年宫兼职、学生工作,除了上课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各个岗位之间奔波。每个月只有200元的伙食,营养不良,加上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终于让王保娟支撑不住了。
她大病了一场,但身体稍好一点,她又开始打拼。“心理暗示很重要。每次当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暗示自己拥有超能力,告诉自己我能熬过,一定能做到。”话说得很平静,但王保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情。
两年来,“吃了这顿愁下顿”的危机感让王保娟忙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但她一分钱也没跟家里要。今年暑假,她跟同学到某公司暑期实践,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把杭州的高校都跑遍了,发放了1500份。酷暑里,被晒得脱皮,也没叫一声苦。
“吃的穿的我都可以自己赚回来,但时间赚不回来。”在大学里,“一直觉得内疚的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少看了很多书。”刻苦成才是自己的使命,她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读书学习,先后荣获浙江大学学业优秀三等奖、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4年,王保娟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
杭州师范学院
王虎:贫困的事实我们不能改变,但能保持一颗昂扬的心。
咬定一等奖学金
王虎是贫困生中少有的没有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面对我们的疑惑,他说我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的解,他不仅出色地维持了自己的学业和生存,还能省下钱来寄给家里。
戴着厚厚黑框眼镜的王虎,看上去老成朴实。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对贫穷十分坦然。他出生在桐庐大奇山下的大脉村。虽然称其为“家”,但打他出生的头一天起,房子就是借别人家的旧房,到现在已经搬了4次家,仍然是借人屋檐下寄居。
父亲无业,妈妈一直在村办厂里做最费眼力的质检工作,每月500元工资是家里的唯一固定收入。“我很早就意识到家里的贫困,但艰辛的生活是我唯一的财富。”提及母亲,他的眼眶红了一下,但他很快就低头用笑掩饰过去。
艰苦的努力下,王虎成了是村里第三个大学生。家里给他支付了3500元学费后,已没什么能力给他提供生活费了。因此,刚踏进杭州师范学院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家教。头一次工作,他就接了两份家教,报酬分别为两小时25元和30元。他说,夏天最多晒黑点流点汗,最怕的就是冬天。为了省下2元的车费,他舍不得乘公交,冬天早晚都骑自行车往返,耳朵上的冻疮被风吹得直流血。
后来,学校的美术老师推荐他去一个艺术类的高复班带学生。同时,他又去单独带了三个艺术类的高考生,而且那三个学生全考上了名校。“这可以说是我‘事业’的转折点。我并不把家教当成谋生手段,我总是倾囊相授。”王虎实力加上努力,找他当家教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他接了三份工作——给高复班、剑桥英语初级班上课、还有一份家教。
王虎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是每月400元。面对同龄人间的攀比和炫耀,他总是心如止水,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严格按需添置的。同学的旧衣服送给他,他都是欣然接受的,并不觉得有碍自尊。“只要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我!”对吃的,他更是不挑剔,有时工作也忙,干脆直接省去一顿。老师、同学也很照顾他,常给他带好吃的。除了自行车、MP3、手机外,他所有的财产就是书,他每月那400元生活费中有近100元都进了书店。
进大学后的每个学期,他一直拿学校的一等奖学金,综合素质和综合测评每年都是名列前茅。在大二下半学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还是大一042班的副班主任。
面对未来,他自信地说:“穷困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昂扬的心。”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贫困大学生 打工”,共找到28,67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