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4时许,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湖南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孟懿在决定自杀之前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在遗书中,他直陈自己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
(9月12日《潇湘晨报》)
从公开的遗书中,我们并不能看出什么真正的“自杀缘由”,自称的“厌世、精神抑郁”不能说是真正原因,因为这种想法和念头许多人都会有的。而从见报的信息中,我们也看不出他的生活中究竟缺少什么而让他那么决绝——他人生的轨迹“完美”得让人羡慕。
然而,为什么完美的生活让他陷入无聊的境地?我们不该忽视博士“富足”之后的“贫乏”。博士,也只是某个方面的“广博之士”,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补课,比如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都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也应该是人们的永久课题。
那么,博士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把握呢?恐怕更多的是盲区。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由此提高生存 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理想、信念教育使得人们永远保持勇往直前的“战斗”状态,而不是选择逃跑与规避。上海一位学者就曾用了“是逃跑还是战斗”的书名,以激励人们始终保持战斗的心态与姿态。
缺乏追求与信仰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必然要影响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往往就会袭来。在这样的灰色心态笼罩下,人生悲剧就容易拉开帷幕。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尤其需要用“人文精神”来导引我们的方向,需要以此来浇灌与激活我们的知识储存。当知识富足之后,如果不能适时用“人文精神”来烛照,就不能让知识化为现实力量,博学之士也难以做到“人尽其才”。
有了人文教育,人就会生得坚强,活得饱满,就会珍视生活、享受生活,珍爱生命、敬重生命。只有有了“人文精神”,生命才会享受幸福的精神生活,人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而随意地去终结自己的宝贵生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孟懿+自杀”,共找到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