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眼下如火如荼的“中秋申遗”,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中秋申遗”大可不必。
中秋节是我们自己的遗产
冯骥才指出,中国有56个民族,如果把各个民族的主要节日加在一起大约有150个左右,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说,这些节日都是不可替代和取消的,只要是自己民族的节日都是重要的,如果把这些节日都变成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没必要去争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秋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它只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是宝贵的。”冯骥才说。
冯骥才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词折射出中国人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朴素感情。“中秋”,除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外,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过节,过的就是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涵,而不只是外在形式。中秋节如果只剩下吃月饼了,这个节日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中秋申遗”,如果只在乎一个外在的名,而不去对它精神内核去挖掘和提倡,即使申请下来,也是不完整的。
不必要求每个节都放假
说到节日,冯骥才认为应该跳出两个怪圈。一个是“申遗”。冯骥才说,好像只有“申遗”了,才能被世界认可。我认为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认可,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人家说好了,它才是好的。世界上有几千个节日,如果都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也就不重要了。过去,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是很明白,刚开始接触会有些好奇和新鲜,好像“申遗”了就会怎么着了。传统节日是我们自己的遗产,我们要自尊、自爱。因此,不必什么都“申遗”。
此外,不必要求每个节日都要放假。冯骥才说,有些人曾提出端午节、中秋节要放假,只要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总有人要站出来说要放假。我觉得放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过不过这个节日。其实,有些节日老百姓不放假也要过的,比如,清明节我们从来没有放过假,但那时几乎每个人都要去扫墓。
冯骥才说,人们有这种强烈的节日情感的时候,政府应该考虑给予假期,以放假的方式,让人们表达自己的心愿,反之,如果人们还没有这种强烈的节日愿望时,用行政的命令把其变为一个假日,这个假日可能最后又会沦为商家赚钱的商机,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新华时评]月圆神州情 勿忘国耻恨
□刘娟 李亚杰
今年中秋节很特殊,适逢“九·一八”国耻日。公历与农历的历史巧合警醒人们,在中秋赏月、阖家团圆之际,勿忘当年赴汤蹈火、殊死奋战的中华儿女,勿忘当年可歌可泣、英勇卓绝的救亡图存。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铁蹄所及,哀鸿遍野;而中国军民从未停止过反抗与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一次浴火重生。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佳节之际,人们既要品尝“小家”团聚的喜悦,更要回忆当年“大家”被日本鬼子侵略的耻辱。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大家”的繁荣昌盛才会有“小家”的和谐幸福。
由此话题引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就是能够给一个民族带来归属感、认同感、荣耀感,这是无法以金钱和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相形之下,现在不少人理解中的传统节日的涵义越来越窄,有的甚至沦落成某些商家赚钞票的工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由于以前商品供应的匮乏,传统节日更多地与“吃”联系在一起,基本上变成了美食节。以中秋节为例,社会上讨论的有关话题似乎不应仅仅囿于“天价月饼”和腐败,而忽视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要研究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
用什么样的形式过好今年的中秋节,把它变成凝聚并释放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团圆的欣喜和历史的悲歌交织穿插,使得今年的中秋节很不平凡。
新华社供稿
■新闻链接 全国工商整治月饼市场
□据新华社电
记者14日从国家工商总局了解到,全国工商机关从8月中旬开始集中开展了月饼市场专项整治。从最近市场检查的情况看,月饼质量有所提高,价格明显下降,“搭售风”、“豪华风”等问题基本得到遏制,月饼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据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8月中旬至9月8日,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6.6万人次,检查月饼经营户56万户,查处无照经营户1863个,吊销营业执照33户。检查中发现有4679个经营户存在问题,捣毁制假窝点73个,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月饼案件1087个。
据悉,中秋节后,全国工商机关将以检查过期、变质月饼为重点,监督不合格月饼下架、退市,继续做好月饼市场的监督工作。
作者:□据新华社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冯骥才 中秋申遗”,共找到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