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即吴祖康,是个54岁的“小伙子”。说他是“小伙子”,主要是因为他做的是常人中小伙子才会做的事业——办网站,一个民间“抗日”的网站。另外,老吴说起话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也好似血气方刚的青春男儿。
“今年我们做了三件大事。”老吴和他的“中国918网”今年显得特别抢眼。先是参与组织“出海保钓”活动,后又组织保路(京沪高铁)
网上签名,最近又与多家网站发出联合声明,要求“日本政府赔偿毒气弹中国民间受害者并彻底清除遗留毒气弹”。
喝着疙瘩汤办网站
老吴的家住在上海仙霞路一间简陋的老式公房内,一家三口加两台电脑一个大书柜以及一张床,全部都挤在16.3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老吴说,自己虽然只是普通工人,但如果不是搞这个网站,这几年弄个宽敞点的新房子总不成问题。
决定办站的时候,老吴挺冲动的。那是2000年1月,日本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了“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的公开集会。富有正义感的老吴看了新闻,气得血直往脑门上冲。
加之此时老吴刚刚学会电脑,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到了一起,琢磨着办个网站,利用网络揭露日军侵华真相。
当年3月份,老吴就开通了china1937网(中国918网的前身)。然而此后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毕竟他每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全家总收入也只有2000块钱。首先是买硬件,老吴专门去旧货市场自己拼了个机器。然后更贵的是电话费,那个时候还是拨号上网,每月都要四五百块钱。这样,每个月都要有近1000元的资金投入到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中。老婆曾经有过怨言,但被他说服了。此外,他又把刚毕业的女儿拉下了水,帮他做网站的编辑录入工作。
“最困难的时候,只好举债过日子。菜也不怎么买了,就喝喝疙瘩汤度日。”老吴说,“我只要吃饱了就能干活,至于吃什么都无所谓。
网站被封
不幸的消息在2000年9月6日传来。下班回家的老吴按惯例上了网,却发现自己的网站已经被另一网站代替。随后他接到了网管的通知:”按有关方面指示,封掉我站,并已将服务器上的内容(包括KL邮箱)全部删除,并不允许给备份时间。“”当时有心碎的感觉!“老吴说,这毕竟是他一年多的汗水和心血啊,而且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教育类的网站而已。
封站的那几天,老吴茶不思饭不想,但记下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他这样写道:“为防不测,我已作了安排与准备,并将电脑中仅有的全部站点上130多MB的文件作了多份备份。”好在问题没有那么严重,由于老吴的网站此前办得确实不错,有关部门在一个月后给予了恢复。
老吴的事业发生转机则是在2001年9月14日。当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播放了关于这个网站的专题片——历史不能忘记,这是央视首次对一个民间网站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认可了,其他单位也就更支持我了。”
“民间活动要做好沟通”
由于老吴年龄大,社会经验丰富,所以在民间网络英雄的对日活动中,老吴实际上起着一个军师的作用。“我需要告诉他们,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老吴说。
老吴组织的最近一次活动是8月27日,他和另外9位朋友一起到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抗议日本8月25日侵犯钓鱼岛。之前,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分工,谁喊口号,谁递交抗议书,谁负责拍照、摄像,而且还专门通报了上海公安局等有关部门。
“我们现在一般有什么活动,无论是保钓还是其他活动,全都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通气,这样可以互相理解。”老吴说,“实际上,我们主动一点,双方是可以达成理解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云祥教授最近也撰文指出:官方外交与民间活动应该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尤其是民间活动,应该与官方外交相配合,理性地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选择适当时机,把握一定程度,以免给政府的外交造成被动;作为政府,也要在坚持主权的前提下,对民间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引导民间的活动。
老吴和他的“918网”正学会把慷慨激昂寓于理性与智慧之中。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老吴”,共找到2,36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