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芦笙蝶翩翩,接龙祭鼓绕苗山
苗族概况:
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苗族饮食:
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苞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跳花场、龙舟节、吃新节、杀鱼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苗家有个传统的“祭鼓“节日,分十三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祭鼓是以“疆略”为单位举行的大规模祭祀活动。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都住在里头的木鼓。所以,祭鼓其实就是祭祖。
苗族歌舞: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它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标志:
芦笙代表苗族文化,枫叶和蝴蝶代表苗族古歌中枫树和蝴蝶开创人世的传说。
苗族中有枫叶标志性图案,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记载,人类的始祖是从枫叶树心里生长出来的,因此,这部分苗族人曾以枫木树作为标志性图案。苗族中有蝴蝶标志性图案,《苗族古歌》认为,“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是人类的始祖,因此他们有举行盛大的“吃轱脏”仪式祭祀蝴蝶传统。苗族有关蝴蝶的神话,流行地区仅在黔东南一带,其中燕宝版的大概内容是:枫树被砍倒后,树根变成了布谷鸟和黄鹂,树梢变成了脊宇鸟,树叶变成了燕子,树疤变成了蝉儿,木片变成了虱子,树桩变成了铜鼓,树心变成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留。蛀虫蛀开树皮,妹榜妹留头发乱糟糟地出世了,用兜勒油擦后,头发才光滑。她叫神仙为娘,天池煮鱼给她吃。妹榜妹留十二岁开始谈情说爱,她在河边漩水滩与水泡恋爱,而且很忠贞,鱼鼠来与她谈,她不为所动。妹榜妹留谈了十二夜,后来生了十二个蛋。生蛋后,妹榜妹留自己不会孵,于是脊宇鸟来给她孵。孵了三年多,终于孵出了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及人类祖先姜央。苗族标志性图案中有芦笙,因他们的舞蹈以芦笙舞最为普遍,作为文化和感情的象征。
在苗族中则有关于“龙人”的传说,认为大地是先有龙身人首的“龙人”,再由“龙人”生出人类的始祖。因此,不少苗族地区都流行“招龙”、“接龙”、“安龙”等祭祀活动,并设“龙岩”、“龙室”,把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标志或保护神。
文章来源及最终解释权:中邮集藏(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芦笙”,共找到2,97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