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曲《松花江上》
74年前的今天,东北沈阳城外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日军炸毁。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长达14年的中日战争拉开了序幕;74年后的今天,一本珍贵的相册《新满洲国写真大观》浮出水面,大量是当年日本随军记者所拍摄的照片。从侵略者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九·一八”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
相册的所有者叫吴先斌,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这本相册是他不久前从北京的藏家手中购得的。他说,之所以花高价购买,就是为了纪念“九·一八”。昨天,吴先斌请来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张连红,他们翻看着相册,一起回溯起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的前前后后。
“在事变之前中日已经产生了两次冲突,这两次事件则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预演。而关于这两次事件的照片是比较鲜见的。”张连红教授说。万宝山事件
时间:1931年7月
内容:日本警察唆使朝鲜人在中国农民的耕地上挖渠,并向中国农民开枪。
吴先斌打开这本相册,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万宝山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日方竟然向中国农民开枪。”这张照片中,多名朝鲜人拿着工具站在万宝山上。
据吴先斌介绍,这是朝鲜人在中国农民的耕地上挖沟,企图建一个水稻农场。此举直接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1931年7月1日,当地农民300多人手持锹镐进行平沟。7月2日凌晨,日本60余名警察进行镇压。第二天,日本领事馆派警察五六百名,携带机枪和大批弹药等保护朝鲜人继续修建水渠和大坝。11日,水渠和大坝建成,当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失。中村事件
时间:1931年6月
内容: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被东北屯垦军第三团捕获后处死,日本内阁就此对中国政府进行威胁。
“这就是中村事件中的主角中村。”吴先斌告诉记者。
这张照片中,留着八字须的中村头戴棉帽,穿着一身皮装,牵马走在村庄中。“别看他貌不惊人,其实他是一个日本间谍。”吴先斌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恨。
中村震太郎,日本关东军陆军大尉,当时,他在日本关东军情报二部供职,负责搜集中国军事情报。1931年6月,伪装后进行侦察的中村被东北屯垦军第三团捕获后处死。然而日本内阁却就“中村事件”对中国政府进行威胁。柳条湖事件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内容:日军炸毁沈阳城外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并以此为借口,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在这本相册中,记录了“柳条湖事件”中日军的所谓“物证”:几顶东北军的帽子、一支步枪、两根被炸的枕木。“日本人拍下这样的照片完全就是为了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张连红教授说。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中国东北南满铁路的柳条湖路段突然发出巨响。日军向驻守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的炮火袭击,关东军大尉今田和川岛率柳条湖分遣队向北大营进攻……一夜之间,沈阳落入日军之手,继而东北全境沦陷。普通市民为历史寻证
40岁的吴先斌是一个商人。去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先斌得到了两本《圣战纪念写真册》,是日本的山本信部队生活和战斗的资料照片,其中有大量照片是在南京拍摄的。
至此之后,吴先斌寻思着,在抗日战争中,南京是一个承载着太多苦难的城市,自己作为一个南京人,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为了搜集更多照片,短短大半年时间,吴先斌跑遍了大江南北,沈阳、北京、长春……
如今吴先斌已经收藏了近万张照片,配有近二百万字的日文资料。
“这些照片大多是宣传日军作战英勇,当时是为了日本在国内的宣传,但是如今这些照片恰恰反映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凶残地对待中国人的真实历史。”张连红教授说。将筹备免费公开展览
这些照片经过岁月的洗练已经发黄,边上仿佛被香烟烫过似的。
“研究了南京大屠杀这么多年,很多照片我也是第一次见。”看着手中一本本老相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连声说。对于吴先斌的收藏,张连红的评价甚高,“这些照片系统、全面,有不少填补了史学界研究的空白。”
吴先斌说,他现在还在继续搜集当中,不久他即将筹备一次展览,将所搜集的照片按各个主题对外公开,而这个展览是免费的。【辛酸记忆】中秋月圆人未圆
今又中秋。夜空里那轮圆月,是否还记着半个多世纪前战争硝烟中的离合悲欢?家园不复存在
1932年9月16日,平顶山的村民们过完中秋节的第二天,家园从此不复存在。
当天午后一点多钟,全村3000多人几乎都被赶进了屠杀场。突然,“带腿的东西”上盖着的黑布揭开了,一个日本军官一摆手,几架机枪同时扫射。枪响了很久,母亲一直把11岁的杨宝山紧紧地压在身下,为孩子挡住了子弹。
从“九·一八”那天起,无辜的中国人一批批倒在脚下鲜血未凉的土地上。军人倒在战场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在家中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儿子。自从19岁离家求学后,整整18年,再也没有回过家。但左权回不来了,他牺牲在1942年5月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
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一百多万军人,有着相似的命运: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毅然走上战场;欢庆胜利的那一天,他们却没有归来。亲人的思念,从此无处投递。依然期盼团圆
周青出生在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
组织罢工和创作反战歌曲,是周青的抗日武器。让人惊奇的是,这位在“禁止中文”环境中长大的台湾人,后来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我写文章是自学的,热爱祖国就是力量。”
抗战中盼着团圆的两岸同胞,今天,依然在期盼。(白瑞雪朱玉徐壮志孙彦新)快报记者解璐